在我國,凡是有以茶聯誼的場所,諸如茶館、茶樓、茶亭、茶座等的門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禮、茶藝表演的廳堂內,往往可以看到以茶為題材的楹聯、對聯和匾額,這既美化了環境,增強文化氣息,又促進了品茗情趣。
茶亦醉人何必酒。
書能香我無須花。
最宜茶夢同圓,海上壺天容小隱。
休得酒家借問,座中春色亦常留。
為人忙,為己忙,忙里偷閑,吃杯茶去;
謀食苦,謀衣苦,苦中取樂,拿壺酒來。
聯語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諧趣。
相傳,清代廣州著名茶樓陶陶居,“陶陶”兩字征聯,一人應征寫了一聯。
陶潛善飲,易牙善烹,飲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無遺。
將東晉名人陶潛,陶侃嵌入聯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體。
樓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筆畫不出;
胸中有幾千年歷史,憑盧仝七碗茶引來。
上海天然居茶樓一聯,更是匠心獨具,順念倒念都成聯,為廣大客人所喜愛。聯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來交易所,所易交來人。
我國許多旅游圣地,也常常以茶聯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門外有一茶聯
紅透夕陽,如趁余輝停馬足;
茶烹活水,須從前路汲龍泉。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僅僅十四個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風光,使人吟一聯而覽焦山風光之感。
成都望江樓有一聯,為清代何紹基書寫,真把一個望江樓寫活了。
花箋茗碗香千載,云影波光活一樓。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
水汲龍腦液,茶烹雀舌春。
這副出自明代童漢臣的茶聯,一直流傳至今。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
僅僅10個字,把品質優異的蒙山茶躍然紙上。欣賞一副副巧妙的茶聯,就象喝一杯龍井香茶那樣甘醇,耐人尋味,它使你生活中無形中多了幾分詩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實你的生活,使你增添無限的情趣。
竹無俗韻,茗有奇香。
人們常說竹解心虛,茶性清淡,竹被視為剛直謙恭的君子。同樣詩人們也說“茶有君子性”,茶總是和精行儉德之人相模擬。正因如此,茶竹結緣。
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
此聯為清代名士溥山所題。作者是畫家,也是詩人。此聯恰是一幅素描風景名畫,瀟瀟竹雨,陣陣松風,在這樣的環境中調琴煮茗,讀書賞月,的確是無邊風光的雅事。將此聯與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圖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涼風夏時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秋夜涼風,夏時陣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濤環繞,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灶,聽風聲水聲,始可與夏雨秋風相配。
竹蔭遮幾琴易韻,茶煙透窗魂生香。
園中置幾案,扶瑤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煙透窗,為墨增香。竹生水畔,荷香暗動,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讓人頓生隔世之意。
融通三教儒釋道,匯聚一壺色味香。
這副對聯是當代書畫家王梓梧(中央統戰部贈送澳門回歸禮品畫《九九歸一圖》的作者)書贈丁以壽的,對聯中無“茶”字,但茶又無處不在,很好地表現了茶與儒釋道不解之緣。
茶聯的出現,至遲應在宋代。但目前有記載的,而且數量又比較多的,乃是在清代,尤以鄭燮為最。
清代的鄭燮能詩、善畫,又懂茶趣,善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寫過許多茶聯,如下: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
墨蘭數枝宣德紙,苦茗一杯成化窯。
雷文古泉八九個,日鑄新茶三兩甌。
山光撲面因潮雨,江水回頭為晚潮。
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斗茶。
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古今茶聯層出不窮,細讀品味,確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下列茶聯就是如此。
松濤烹雪醒詩夢;竹院浮煙蕩俗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