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割天然漆樹液汁進行煉制,摻進所需色料,制成絢麗奪目的器件,這是我國先人的創造發明之一。我國的漆器起源久遠,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可用來作為飲器的木胎漆碗,但盡管如此,作為供飲食用的漆器,包括漆器茶具在內,在很長的歷史發展時期中,一直未曾形成規模生產。 特別自秦漢以后,有關漆器的文字記載不多,存世之物更屬難覓, 這種局面,直到清代開始, 才出現轉機,由福建福州制作的脫胎漆器茶具日益引起了時人的注目。
脫胎漆茶具的制作精細復雜,先要按照茶具的設計要求,做成木胎或泥胎模型,其上用夏布或綢料以漆裱上,再連上幾道漆灰料,然后脫去模型,再經填灰、上漆、打磨、裝飾等多道工序,才最終成為古樸典雅的脫胎漆茶具。脫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壺連同四只茶杯,存放在圓形或長方形的茶盤內,壺、杯、盤通常呈一色,多為黑色,也有黃棕、棕紅、深綠等色,并融書畫于一體,飽含文化意蘊;且輕巧美觀,色澤光亮,明鏡照人;又不怕水浸,能耐溫、耐酸堿腐蝕。脫胎漆茶具除有實用價值外,還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常為鑒賞家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