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茶外形:條索尚肥壯,緊結,較沉重,葉梗紅亮,細瘦整齊,尾部稍大,竹子節明顯,色澤烏潤呈熟透的香蕉皮色,具有青蒂綠腹紅點的特點。
內質:湯色橙黃色或清黃色,味清純,略濃厚,香氣類似鐵觀音但較清淡。
葉底:黃綠色,葉尾尖薄,長圓形,葉面有隆起,主脈略細稍浮白。
本山茶,原產于安溪。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莊燦彰撰《安溪茶業調查》稱:“此種茶發現于60年前(約1870年),發現者名圓醒,今號其種曰圓醒種,另名本山種,蓋堯陽人指為堯陽由所產者”。香高味醇,品質好的與鐵觀音相似。
該茶于1984年在全國茶樹良種審定會上被認定為全國良種。在安溪栽培面積達1.6萬多畝,居全縣第三位,為縣內四大當家良種之一。主產于安溪西坪、虎邱、蓬萊、尚卿、長坑、蘆田等鄉鎮,并先后傳播到閩南、閩中等部分烏龍茶區。
本山茶也是無性系品種,屬灌木型、中葉類、中牙種,樹姿開張,枝條斜生,分枝細密,葉型橢圓稍長,葉薄質脆,葉片稍內卷,葉緣波浪明顯,葉齒大小不均,牙密而且細長,和鐵觀音有點相似,品質較優,有觀音弟弟之稱,系安溪四大名茶之一。
本山因其長勢和適應性均比“鐵觀音”強,所以價格比較便宜。一般消費者根本無法分辨其與鐵觀音的區別,所以很多茶葉店都將其當成鐵觀音來賣。其香氣與鐵觀音雖然不同,但品質也非常出色,品質優良,香高品醇,同時也具有烏龍茶耐泡的共同特性,加上價格實惠,是愛喝鐵觀音的朋友們的最佳替代品了。
注意:如果是毛茶,本山的茶梗細而長,由于做工的原因,本山茶梗會出現“肉斷皮不斷的”現象,產生茶梗一節一節的,很像竹子的桿,因此,本山梗有“竹子節”的俗稱,而鐵觀音,則一折即斷,而且橫截面相當整齊,像用刀子砍過的一樣,而本山,你怎么折,那個橫截面都會有“胡須”。鐵觀音的鋸齒很鈍,而且不規則,本山的鋸齒相對較尖銳,較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