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南宋末年宋帝衛王趙昺,南逃路經烏崠山,口渴難忍,侍從識得茶能解渴,便從山上采得新鮮茶葉,讓昺帝嚼食,嚼后生津止渴,精神倍爽,賜名為“宋茶”。后人稱“宋種”,其茶樹原稱鳥嘴茶,生長在海拔1000米左右處草坪地的石山間。后人慕帝王賜名“宋茶”名聲,爭相傳種,經過一代又一代長期繁衍種植,至清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年),茶區初見端倪。同時由于鳳凰茶品質優異,便成為清朝庭貢品和中國名茶之列。古人種茶不茍株行距,隨意取種苗在村前屋后或坡地石間種植,從不修剪任其自然生長成大樹,采茶時則留頂芽以保養茶樹,形成滿天星似的形狀各異片片古茶林和近兩萬株大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