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縣洞庭山是我國著名的古老茶區,唐代以前就有茶。唐代楊華撰《膳夫經手錄》(856年)“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可見其時吳已有茶,為生煮羹飲。陸羽《茶經》中把洞庭山列為我國重要茶葉產地之一,八之出中有“蘇州長洲縣生洞庭山,與金州、薪州、梁州同”,此時的茶葉已經加工為蒸青團茶。
北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987年前后):“江南東道蘇州長洲縣洞庭山。......山出美茶,歲為入貢。”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1084年):“洞庭山出美茶,舊入為貢。……近年山僧尤善制茗,謂之水月茶,以院為名也,頗為吳人所貴。”水月茶,又稱小青茶,《三吳雜志》(1488-1505年)中記;“古跡,墨佐君壇。《洞庭實錄》云,在縹緲峰北一里,水月寺相近。......上有池,可半畝......百步許,地名吃摘,出茶最佳。諺云:墨君壇畔水,吃摘小青茶。又稱縹緲峰西北擴里塢,曰水月寺。......產茶入貢,謂之水月茶。”可見宋代洞庭山出產水月茶,品質比唐代陸羽寫《茶經》時明顯提高,已成為人貢的上品茶。
明代至清初,洞庭山茶葉產品較多。《二酉委譚》(明代王世懋,16世紀):記“時西山云霧新茗初至,張右伯適以見遺。茶色白,大作蔓子香,幾與虎丘捋。......汲新水烹嘗之,......兩腑風生,念此境味,都非宦路所有。”《林屋民風》(清代王維德,1912年)“土產茶出洞庭包山者,名剔目,俗名細茶,出東山者品最上,名片茶。制精者價倍于松蘿。”《龍沙紀略》(清代方開濟,1720年前后)中記有“茶自江蘇之洞庭山來,枝葉粗雜,函重兩許,值錢七八文,八百函為一箱,蒙古專用,和乳交易,與布平行。”這一時期洞庭山的茶葉種類有西山云霧,包山剔目,東山片茶,也有專銷蒙古的粗雜茶。除后者外,品質都較優,可與同時期的“虎丘茶”、“松蘿”媲美,而且在采摘時間、原料外觀和內質等方面的要求開始趨向碧螺春。
據現有史料,最早記載名茶碧螺春的是《隨見錄》,原書散失,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據清代陸廷燦的《續茶經》(1734年)引“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為‘嚇殺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1747年《蘇州府志》載:“茶出吳縣西山,以谷雨前為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洞庭茶嘗人貢,水月院僧所制尤美,一號水月茶,載《續圖經記》。近時佳者名碧螺春,貴人爭購之。”《吳語》(清代戴延年,1771年)亦有記:“碧螺春產洞庭西山,以谷雨前為貴。唐皮陸各有茶塢詩,宋時水月院僧所制尤美,號水月茶,近易茲名,色玉香蘭,人爭購之,洵茗(草桀)中尤物也。”根據上述史料,碧螺春茶應成名于1734年前,且東山、西山均產。究竟其形成于何時何地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柳南續筆》(清代王應奎1757年):“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忽發異香采茶者爭呼‘嚇殺人香’。‘嚇香人香’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悉置懷間。而土人朱正元獨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康熙己卯,車駕南巡,幸太湖。巡撫宋(葷),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題之日‘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歲必采辦,而售者往往以偽亂真。正元段,制法不傳,即真者亦不及(囊)時矣。”宋犖于康熙三十一年至四十四年(即1692一1705年)任江蘇巡撫,達13年之久。治所在蘇州。進獻此茶,似有可能。因此,碧螺春最早應產于東山,得名于康熙己卯年(1699年)。根據上述資料分析,西山生產碧螺春大約1734年在1747年之間。在明清洞庭山諸多茶葉中,碧螺春以其上佳品質列為貢品,名聞天下。《一斑錄雜述》(清代光祖,1839年)“......浙地以龍井之蓮心芽,蘇州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俞越撰《茶香室叢抄》(1883年)稱“按今杭州之龍井茶,蘇州洞庭山之,皆名聞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