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茶的產地太湖洞庭東西山,相傳是吳王夫差和西施的避暑勝地,歷史悠久,其茶文化也源遠流長,內容十分豐富。除了以上提到的外,還有不少有考證、鑒賞價值的詩詞文章。據《爾雅》記載“今茶字古作荼。......椒、蜀人作茶,吳人作茗。(),吳人以其葉為茗,是皆以茗與茶異。”說明在公元前2世紀以前的秦漢時期,吳就有茶的記載。洞庭東、西山,是茶圣陸羽多次考察過的地方,詩僧皎然有一次拜訪陸羽時,適逢其去東西山而不遇,留下了《訪陸處士羽》詩一首:“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何山嘗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洞庭東、西山也是唐代詩人皮日休(834-883年)和陸龜蒙(?—約881年)(人稱皮陸)經常唱和的地方。皮日休在《崦里》(崦里,地名,在西洞庭山。)一詩中寫道:“幾家傍潭洞,孤戍當林嶺;罷釣時煮菱,停(巢)或焙茗。”陸龜蒙在游洞庭山時所作《茶塢》詩(《奉和襲美茶具十詠》之一。襲美,皮日休字。)贊道:“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繚繞。向陽就中密,背澗差還少。遙盤云鬢慢,亂簇香篝小。何處好幽期,滿巖春露曉。” 宋代詩人蘇舜欽(字子美)到西山水月塢,水月庵僧曾將焙制的小青茶供其飲用,蘇飲茶后寫過《三訪上庵》詩,贊此好茶。這種茶后為貢茶。明代因蘇州虎丘、天池兩大名茶相繼出現,有關洞庭東、西山名茶的記述還不多。
自清代起迄今,洞庭碧螺春茶蜚聲中外,文人墨客,茶葉專家留下許多篇章。清代詞人李藥客盛贊碧螺春:“誰摘碧天色,點人小龍團,太湖萬頃水,渲染幾經年。”......龍井潔,武夷潤,岕山鮮。瓷甌銀碗同滌,三美一齊兼。”清代鄭光祖在《一斑錄雜述》(1839年)中描述:“茶貴新鮮,則色、香、味俱備。色貴綠;香貴清;味貴澀而甘。吸茗可以祛腥膩、潤喉嚨。不必希盧陸高風,而齒頰饒有韻趣。浙地以龍井之蓮心芽,蘇郡以洞庭山之碧螺春,均已名世。”
1924年,徐珂的《可言》記下了有關傳聞:“洞庭產茶,名碧螺春,色香味不減龍井,而鮮嫩之。相傳不用火焙,采后以薄紙裹之,著女郎胸前,候干取出。故雖纖芽細粒,而無焦卷之患。山舟學士謝人惠碧螺春詩云:此茶自昔知者希,精氣不關火焙足。峨眉十五來摘時,一抹酥胸蒸綠玉。......。蓋指此也。山中所產之地止一方,充貢外,雖地方大吏,亦不能多得。”
民國王孝煌撰《一澄研齋筆記》(1934年)對碧螺春的來歷,沖泡方法和功效作了記述:“太湖洞庭東峰,一名碧螺,產茶。土人采置懷中,茶葉經熱,即發奇香,吳人呼為嚇殺人。圣祖巡行,聞其名,試之甚美,以名不雅,更曰碧螺春。考此茶,揀極嫩芽焙火,質細而味醇。先貯沸水,以上下之,即沉底。多食克化,甚有助胃力,新茶愈香烈。今吳下有膺品,俗亦名佛動心。”
我國已故盆景園藝家周瘦鵑,對碧螺春推崇備至,曾撰文說:“我很愛此茶,每年人夏以后總得嘗新一下。水一沖,就有白色的細毛浮起,葉多卷曲,作嫩碧色,上口時清香撲鼻,回味也十分雋永,如嚼橄欖。”莊晚芳先生曾贊“碧螺春,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香鮮濃,味鮮醇,色鮮艷,被人們譽為名茶珍品。”俞壽康先生引詩(壬寅年“1902”)贊云:從未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俞見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偷揚到上京。嚇殺人香原夸語,還須早摘趁春分。”
陳椽編著《茶業通史》(1984年):“清朝名茶洞庭碧螺春,江蘇太湖洞庭東山所產的上等綠茶,全部是嫩芽,外形細嫩卷曲,似螺形,色澤綠褐,蒙披白毛,香味淡,湯色青翠澄澈,葉底細嫩微白。湯色深碧,味極幽香,稱為碧螺春。”
陳椽主編《中國名茶研究選集》(1985年)談到“名茶命名”時說:“開始就以地方為名,......如洞庭碧螺春,洞庭是蘇州太湖的洞庭山,碧是指湯色,螺是指外形,春是指早春的嫩茶。這種命名很全面,一見就知產地、外形、湯色和嫩采的名茶。”
《中國茶經》(1992年)道:“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碧螺春的品質優異,清末震鈞(1857-1918年)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地,次則龍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見,碧螺春在歷史上就譽以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卷曲呈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芽直)三鮮”(色、香、味)之稱。當地茶農對碧螺春的描述是:“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該書還對碧螺春的歷史、產地、采制、品飲、貯藏方法作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