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樹高可達2米以上,主干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向上斜生長,葉,一般在6—7cm,長者可達11一11cm;寬一般3cm左右,寬者可達4—4.3cm,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向面、葉綠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脆、葉尚淺尚明27—28對,葉脈7——9對,花型尚大,直徑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絲稀疏稍長,高低不齊,二倍體,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壯,深綠微紫,夏梢葉更顯帶紅毫尚顯,萌芽、開采期比肉桂品種遲,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緩冬年份)。2005年中開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區5月18日后(2004年5月11日開采)。從采制時間上看,據林馥泉1941年當時記載九龍窠大紅袍采制時間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葉研究所按小開面采摘的時間是5月11日,中開面為5月16日,高山茶區為5月18日,現在的大紅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龍窠大紅袍采制日期基本一致。初制工藝方面,宜中開面3—4葉,萎凋適度,以頂二葉失去光澤為準,搖青為三紅七綠為界,過輕過重均不宜,香氣顯,紅邊適中即可殺青,烘焙足火均應保持原味為準,在2005年春茶各品種品質對比中,大紅袍多有桂花香或粽葉香,種質特征發揮明顯。這與1941年林馥香所描述的大紅袍九匯尚有桂花香相似……大紅袍是用無性繁育的,福建省許多無性系茶樹品種一樣,親本的優點能遺傳而不變異,目前武夷山茶區所種植的大紅袍,據陳德華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間接從市茶葉研究所引種的,從未聽說有變異或其他反常現象,而且發展純種大紅袍的時間并不長,又不是用種子播種繁育,根本不存在變異和代數之分,若說大紅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觀點推理,那么肉桂、水仙、鐵觀音品種現在是第幾代?真不知這種“學術”觀點有何根據?如此弄不清事實,則混淆視聽,損害大紅袍的聲譽,損害茶農和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市場上流傳的大紅袍的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大紅袍是武夷名叢中極具特征的一個品種,陳德華認為,從目前情況看,只要選擇土質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區種植不存在風險。但要進一步對這一品質進行研究,希望有關專家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紅袍特征,完善改進初制工藝,最佳地發揮大紅袍的品質特征,循序漸進推廣之。在目前提倡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和良種多樣化的情況下,不能因為大紅袍品質特殊、名聲大而大面積盲目推廣,大紅袍不能取代其他茶樹品種的特色,必須和其他良種合理搭配,以保證能最佳地發揮大紅袍的品質特征,保護武夷山大紅袍的聲譽,使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