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方的“絲綢之路”早已名滿天下,在中國的大西南,同樣有著一條可同“絲綢之路”媲美的“茶馬古道”。專家認為,這條“茶馬古道”的商路網絡比“絲綢之路”更為繁密,是目前已知亞洲大陸歷史上最為龐大復雜的商業道路。
“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老貿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
今天的茶馬古道,早已被一條條現代化的公路所覆蓋,僅有斷斷續續的一些青石路段淹沒在人跡罕至的茫茫密林之中,人們已很難窺見這條神秘古道的全貌。一般認為,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云南的南部西雙版納、思茅經臨滄、保山、大理、怒江、麗江、迪慶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薩,再進入尼泊爾、錫金、不丹、印度、阿富汗;另一條是從四川的雅安出發,經康定到昌都的左貢同云南之道相匯。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貿易通道。
茶馬古道是茶馬互市的產物。茶馬互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唐玄宗時期。當時唐朝在安多地區設置“茶馬交換所”,由當地軍民指揮使司監管市場。宋時,由于與遼、金政權戰爭頻繁,所需軍馬數量大增,同時,宋也將茶葉作為一種政治手段,用以控制西北各部,于是專門設置茶馬司進行管理。其銷售分官茶和商茶,前者通過專門的政府機構采購,后者則由茶商向戶部納稅領取執照,并取得一定的“茶引”(類似現在的配額)后方能按指定地點和數量經營。明清兩代大體也襲用這種方式,只是到清代中期才向民間開放。
七世紀初期,松贊干布統一西藏高原,建都羅些城(即今拉薩),數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公元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吐魯蕃和親,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結婚。公元707年,金城公主嫁給贊普尺帶丹珠。兩位公主帶入藏區漢文化,也帶去了手工業品、茶葉等,藏族群眾非常喜歡茶葉。由于藏族人民居住的高原較為干燥,且以肉食為主,喝茶可以解渴,解油膩,助消化,加上酥油、糌粑熬制的茶還能增加營養和維生素,抗寒保暖,并有藥用價值。 現在,茶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的重要內容。他們餓了喝酥油茶能止饑;累了飲幾口熱茶能消除疲勞;冷了喝一碗骨油茶立刻暖遍全身;病了飲一口濃茶能解毒去病。在牧區,用煮過的茶喂牲口,馬吃茶長膘快,牛吃茶增加奶量。直至今天,藏族人民招待客人首先端出來的便是茶;送的禮物第一項就是茶葉加哈達;購買東西首先要買的是茶;出外旅行茶也是必帶之物,家務事繁多,最重要的也是煮茶。因此,過去中原人形容藏族飲茶是“倚為性命,寧可一日無食,也不可一日無茶”。
茶葉傳入藏區后,藏族人民將茶文化予以了發揚光大。藏區的茶葉在制作、包裝和飲用等方面和內地都有諸多差異。由于這些差異,在稱呼上也不同,有叫邊茶、馬茶的,也有叫藏茶和磚茶的。藏茶在秋季采摘,連枝帶葉制成粗茶,此時的茶葉色味俱濃,經煮耐泡。將茶葉蒸壓成一定規格的塊,既便于計量又能夠長途運輸。云南的藏茶產于普洱、佛海、景谷、緬寧一帶,主要銷南部康區。
從自然條件來看,茶馬古道滇藏線最為艱難。通道皆位于崇山峻嶺之中,雨季氣候炎熱,瘟疫等各種疾病流行,人和騾馬都極易染病,所以,商隊通常是在每年5月雨季到來之前通過云南西南部地區。而從滇西北進入西藏地區,行走更為不便,夏有螞蟥之害,冬有大雪封山。即使在天氣好的情況下,馬幫馱隊也步履艱難,有的通道極為狹窄,寬不及尺,左邊是絕壁,右邊是深淵。由于道路狀況較差,沿途缺乏供給,加之路途遙遠,人馬容易困乏,因而經常出現人亡馬死的事故。
茶葉和茶文化是從中國傳入西方的第一樣物種和文明,正是因為茶,西方人認識了東方中國。千百年來,馬幫在這條茶馬古道上不斷地游動,茶葉從一個商人手中轉到另一個商人手中,中國人、印度人、波斯人等等將這些茶葉一站轉一站,送到世界的另一邊。茶葉成為連結不同民族和不同大陸的紐帶,并形成一條條無窮無盡的商路。
當時,麗江是滇藏“茶馬古道”上重要的貨物交易場所和集散地,滇藏商賈云集于此,異常繁華。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每年跋涉在茶馬古道滇藏線上運茶的馱馬已達5萬匹之多。
茶馬交易的規模越來越大,且擴散到眾多產品,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從宋朝初年,僅行銷到安多地區的茶葉就在300億斤以上。明代的1733年的一年,就以50萬斤茶葉換取藏馬13000多匹。清朝順治年間,行銷茶葉800余萬斤。民國時期,年銷茶葉360萬斤,輸出羊毛200余萬斤,羊皮30萬張,牛皮2萬張,麝香2000余斤,鹿茸700余對,貝母3萬余斤,總值銀426萬元。
歷代如此昌盛的茶馬貿易不僅形成了溝通漢藏的經濟走廊,也成為一條政治走廊和文化走廊。它對藏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茶馬貿易時正是吐蕃創立文字之時),對藏族與漢族傳統友誼的建立,對藏區逐步納入中國的版圖,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戰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后,經大理、麗江至拉薩到印度的“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麗江也成為這條通道上重要的交通樞紐。有大小商號1200多家,來往于麗江、西藏、印度、尼泊爾的馬幫有2.5萬頭騾馬,盛況空前。
隨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川藏、滇藏與印度之間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運輸貿易一下子衰落下來。內地其它道路的迅速恢復,使地處偏遠的麗江再度遠離內陸貿易的主要線路。大量來自印度和西方的物資交流,不再需要用馬幫這種世界上最昂貴、最緩慢的交通運輸方式來進行了。來自西方各國的各種物資,又可以從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
從古代到近代,茶馬古道上的交通運輸主要是依靠馬幫。馬幫可以說是云南歷史上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由云南的地理環境和馳名于世的馬匹這兩大因素結合而成。歷史上云南以產馬著稱。考古學家從170萬年前元謀人時期的哺乳動物化石中,發現了馬的化石;漢唐時期,云南有著名的“越賧馬”;宋代的“大理馬”更是馳名于世。而馬幫的發展又與茶馬古道的興盛緊密聯系在一起,馬幫為西南地區的對外交通貿易提供了便利,茶馬古道的繁榮則促進了馬幫運輸業的擴大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