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有茶無品,是中國茶在世界面前的現狀——中國茶有沒有國家品牌?沒有。當今世界公認的三大飲料中,可樂品牌有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咖啡品牌有雀巢、麥斯威爾,世界茶葉第一品牌被公認為英國立頓。立頓是茶嗎?不是!但是它的價值超過了許許多多的中國茶。中國作為茶葉的發源地,卻沒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茶品牌。由于缺乏品牌效應,六七萬家中國茶廠在總體實力上卻敵不過一家英國立頓。此外,根據相關統計,在我國目前六七萬家茶廠中,注冊品牌的僅有近1000家。中國茶是天生與生俱來的,而立頓是后期市場運作的結果。
茶品商標的必要性
中國茶葉在世界上始終難以擺脫“一流品質,二流包裝,三流價格”的怪圈,這是現狀也是事實。一談及中國茶,只是原料地,種植區,作為茶品的重要利潤部分,茶品商標的價值與中國茶是遙不可及。地理墑標與品牌商標的區分,是中國茶發展的一個令人尷尬的現狀,中國賦予了茶的生命,卻得不到茶的價值回報。茶的商標只是茶品價值鏈上的一顆最耀眼的珍珠,中國擁有著深厚的茶的底蘊,卻失去了這顆珍珠。
我們天天喝茶,我們一直在比較著西湖龍井、六安瓜片、洞庭碧螺春、云南普洱、安溪鐵觀音,等等,為這些品牌洋洋得意,想不到這是關門稱老大,我們在國際上沒有叫得響的茶品牌。這并不是我們沒有優質的茶產品,而是不重視國際茶品牌建設所致。
商標是茶品經濟價值的消費標識,是社會認同的消費名片。同時,從外在說商標代表著國力,代表著茶品生產和銷售方的市場價值地位,從內在說商標代表著本國的民族素質和民族文化,在給企業帶來效益的同時,也會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向高水平發展。
未來中國需要奢侈品嗎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奢侈品牌的迷失——在世界奢侈品的排行榜上,中國沒有真正的奢侈品牌。是真的沒有嗎?不是,在過去,中國商標是有文化和歷史的,一直以來我們是引以為榮的。北京的老字號就像盧溝橋的獅子一樣,誰也數不清。過去人們常說,頭頂馬聚元(帽店);身穿八大祥(綢緞店);腳踩內聯升(鞋店);腰纏四大恒(錢莊),“張小泉”剪刀,“盛錫福”禮帽,“邊福茂”繡鞋……。說出來,那是一個個響當當的牌號。
它們才是真正的百年老店,可口可樂、索尼、梅塞黛斯、奔馳、柯達、雀巢、豐田、麥克唐納、IBM、百事可樂。號稱是世界性商標,西方國家所吹噓的星巴克不過二十多年的歷史,可口可樂的歷史也只是在第一世界大戰前期,麥當勞的歷史不過幾十年,至于安利、耐克、LV、勞斯萊斯又有哪一個能與我國的商標歷史相比。
從歷史進程看,當今的市場發展只不過是歷史地程中一個小的時期,市場終究是在回歸到原點,中國的經濟發展勢不可擋已經是事實,在龐大的消費者需求越來越向東方轉移時,中國的光芒必然照亮整個世界。市場是由作為消費者的人而組成,人是文化的傳承者,文化因人而傳播。走出去,我們才能了解世界消費者的口味。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華文化也會逐漸地影響世界。
中國奢侈品正逢其時
2007年國際研究數據表明,全球奢侈品市場日本第一、美國第二、中國第三,排序為:日、美、中。到2015年的全球奢侈品市場排序是:日、中、美。到2020年的排序是:中、日、美。中國品牌戰略學會(H。K)認為,全球奢侈品營業額為600億美元,中國為28億美元。中國已經是奢侈品消費大國。品牌的背后是文化。沒有文化的底蘊,作為奢移品品牌只可能是曇花一現,不可能持久。
據高盛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4大奢侈品消費國,奢侈品消費額約占全球奢侈品行業總銷售額的12%左右,并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奢侈品消費市場,然而在琳瑯滿目的奢侈品排行榜中卻難覓中國民族品牌的身影。
中國有文化嗎?當然有,如果中國沒有文化,那么世界就沒有品牌了。
中國茶品適合打造成奢侈品
中國人善于從“勢”中尋求發展,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這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在中國的現階段上,能成為中國的奢侈品的必然與中國的文化息息相關,如酒、茶、絲綢,瓷品……這些都必將是中國品牌符號的代名詞,外國的產品和品牌不管是如何的運作和打造,都是不可能超越的。
這就是底蘊和文化。如同咖啡和紅酒,在中國如何的推崇,它們只是時尚的象征,品牌沒有國界,但是文化有。支撐起這個文化的有兩大因素,一是中國的消費市場,二是中國的經濟崛起速度。
茶,屬于東方,而現在的中國還沒有強有力的茶品商標。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茶品經常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的領導人,如六安瓜片茶是“茶之極品”,明朝列為貢茶。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為中央軍委特貢茶,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臨終前還念嘮著“六安瓜片”;1971年美國前國務卿第一次訪華,“六安瓜片”還作為國家級禮品饋贈給外國友人。可見“六安瓜片”在中國名茶史上一直占據顯著的位置。二00七年俄羅斯舉辦的“中國年”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曾將毛峰、猴魁、綠牡丹作為國禮茶贈送給俄時任總統普京。茶,屬于民族文化的范疇,是與生俱來的,中國茶品,萬事俱備,只是缺少的是品牌運作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