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國際茶葉委員會、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將向福州授牌“國際茉莉花茶發源地”。福州能夠得此榮譽稱號,除了福州茉莉花茶品質優、制作工藝獨特之外,福州茉莉花茶本身具有的悠久歷史更是最重要的原因。
兩千多年前茉莉花傳入福州
茉莉為佛教圣花,在阿旃陀壁畫里,菩薩的寶冠上就有鏤金的茉莉花。至今,在東南亞的泰國、菲律賓一帶仍有把茉莉花環,供奉于佛像前的佛教習俗。
早在西漢時,茉莉就從印度隨佛教傳入福州,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栽培歷史。自古“禪茶一味”,在東南佛國福州興起茉莉花茶,并非偶然。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陸賈的《南越行記》中就記載著茉莉--“南越之境,五谷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者,緣自胡國移至,彼之女子,以彩絲穿花心,以為首飾”,南越即現今福建一帶。那時的人們就開始把茉莉花用絲線串成環佩戴于身,與兩千年后的今天并無大異。
據南宋福州人鄭域《鄭松窗詩話》的講法,茉莉是在漢代隨同佛教傳入我國的。他的《茉莉花》一詩中“風韻傳天竺,隨經入漢京。”亦有此意。
福州茉莉花茶誕生已有千年
宋朝時,朝廷專設太醫局、和劑局,蘇軾和沈括還合著了《蘇沈良方》,中醫局方學派對香氣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認識,引發香茶熱,誕生了數十種香茶,北宋福州太守蔡襄《茶錄》中云:“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欲助其香!
福州是中國最早貢茶的地區之一,方山露芽、鼓山柏巖茶均在唐十四個貢茶之列。福州作為中國宋朝六大都市之一,同時也是茉莉花的主產地和香療法的中心之一。福州的兩大特產茉莉花和茶就順應香茶熱的潮流,結合產生著名的福州茉莉花茶,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其時,茉莉花茶僅作為文人墨客之間交友的贈品,未商品化生產。
近千年來,福州人民不斷改革創新茉莉花茶加工工藝,窨(同熏,把茉莉花等放在茶葉中,使茶葉染上花的香味)提技術完美如畫。福州茉莉花茶采用烘青綠茶作茶坯,用含苞欲放的茉莉花花蕾和其拌拼窨制而成,因其表面組織結構疏松多孔,吸香性能好,在一定條件下進行水熱作用,一吐一吸,使茶葉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反應,多酚類緩慢分化,減退了茶坯的澀味,一部分原來不溶于水的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從而使產品的湯色變深變黃,滋味更加鮮醇,又有綠茶特有的品質,茶味與花香融和無間,從而窨制成高檔產品。
得慈禧太后鐘愛福州茉莉花茶成貢茶
據說,慈禧太后對茉莉花有特殊的偏愛,規定白茉莉僅她可用,旁人均不可簪茉莉花。除了愛佩戴茉莉花,慈禧太后對福州茉莉花茶尤為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