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島農業大學茶葉研究所丁兆堂博士帶領課題組經過十余年深入研究,喜獲突破,選育出抗寒性強的茶樹新品種、品系各1個,填補了山東省茶樹新品種選育的空白,整體居國內領先水平。
自上世紀60年代“南茶北引”以來,茶樹在北方一直受到嚴冬威脅,在無越冬防護條件下經常出現不同程度的凍害,給茶農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如何讓茶樹“既來之,則安之”,成為制約北方茶產業發展的關鍵科技瓶頸。
據了解,作為我國北方茶區的山東省,茶園面積已達25萬余畝,在茶葉主產區農業結構調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完全適應當地栽培的抗寒良種,無性系良種茶園的缺乏已成為制約山東省茶葉生產發展與市場競爭力的瓶頸。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茶樹抗寒品種,提高良種覆蓋率,加強抗寒品種的選育、引進、篩選與繁育,以及研究優質、高產配套栽培技術,是增強山東省茶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據丁兆堂博士介紹,山東省屬高緯度地區茶園,氣候為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特別是冬季干冷,寒風頻吹,干旱、低溫持續時間長,對喜溫、耐寒能力差的茶樹生存極為不利。農諺有“小凍年年有,大凍三年有兩頭”之語,茶樹越冬面臨著風蝕害、寒害、凍害和雪凍、霜凍等突出問題。另外,幾十年來從南方直接引種茶樹的傳統方式,也存在引進品種純度不高、缺乏系統試驗、適應性研究不夠,以及由此引發的種子發芽率低、苗木成活率低和引進成本高等系列問題,導致山東省茶品種結構不合理,限制了產量和質量的大幅提高和名優茶比例的提高,影響茶園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發展。
4月26日,青島農業大學主持完成的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茶樹抗寒良種選育、擴繁與優質高產配套技術研究”通過鑒定。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陳亮研究員、山東省農業廳果茶站蘇桂林研究員、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王太明研究員、山東省農業廳果茶站段家祥研究員等國內有關專家組成鑒定委員會,通過考察試驗現場、聽取工作報告與技術報告、審查有關材料,經質疑與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研究確定了茶樹種質材料抗寒性早期鑒定的評價體系,為茶樹抗寒種質材料的篩選提供了科學依據,顯著提高了抗寒種質資源篩選的效率;同時篩選出抗寒性較強的種質資源19份;引進南方茶樹優良無性系品種16個,并對其抗寒力和農藝性狀進行了評價,篩選出適宜當地栽培的品種7個;項目制定了山東省茶樹無性系良種繁育技術規程,為山東省推廣茶樹無性系良種奠定了基礎。另外,課題組針對山東茶區特點,研究了茶樹專用肥、茶林間作及越冬防護等技術,為山東茶葉的優質、高產、安全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項目針對性強,技術路線合理,創新點突出,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顯著。
鑒定會在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碧波山莊舉行,由山東省農業廳科教處處長于永德主持,副校長戴洪義出席會議并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