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衍生出產品,需要怎樣的具象,才能走入尋常百姓?文化品牌如何延伸,才能形成產業?“印象大紅袍”自去年3月公演后,一直在努力探索與詮釋。
22日,又是一個周末,在武夷山印象大紅袍劇場,前來武夷山旅游夜晚觀看“印象大紅袍”的游客絡繹不絕,將近2000個座位的旋轉觀眾席坐得滿滿的。印象大紅袍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彬興奮地說:“印象大紅袍的推出,使武夷山旅游業迎來發展的第二個春天,更使武夷山文化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印象大紅袍”從創作編排之初,就堅持“源于生活、服務大眾”的宗旨。六中全會強調文化惠民,公司吸取這一理念,進行二次創業。
2009年,印象大紅袍有限公司組建。這家嚴格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文化旅游公司,由企業直接投資,直接走向市場。依托武夷山世遺品牌,印象大紅袍藝術團風生水起,活力迸發,實現完全市場化。
據了解,“印象大紅袍”目前共有300多名演職人員,90%為當地普通百姓,其中不乏茶農、保安員、餐廳服務員、茶藝小姐、廚師等。一場山水實景演出,不僅提供了數百個就業崗位,也培養了一批“草根明星”。
如今,“印象大紅袍”已成為武夷山的文化品牌。公演一年,創造演出380場、觀眾40萬人次、門票收入近5000萬元的佳績。連續兩年國慶黃金周,因游客爆滿,藝術團每天加演到三場。據鄭彬透露,去年,公司納稅近500萬元,預計今年可超過600萬元。
鄭彬饒有興致地展示了幾款卡通人物:茶老板、竹林人、大王與玉女……這是公司的最新作品通過對“印象大紅袍”經典角色的卡通化,塑造出具有特色的卡通形象。他們的目標是,進軍動漫業,打造動畫版“印象大紅袍”,印制漫畫書,開發卡通公仔、服飾、文具、家居用品等系列產品。
這些,離山水實景演出似乎有點遠,卻又萬變不離其宗。公演以來,公司用心打造品牌,在保證演出業務持續發展的同時,致力于品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