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北京晚報公益基金、吉祥中國公益機構捐贈“大紅袍”儀式在武夷山舉行。出席此次活動的嘉賓有北京晚報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和“吉祥中國”組委會負責人,武夷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徐春暉以及慈善界、茶界人士等。據了解,武夷山市政府捐贈的20斤特級大紅袍將進行拍賣,拍賣籌得的善款旨在捐助興邊助教工程,以及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麻當鄉的化旦尖措孤兒學校進行定點幫扶。
今年7月9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心語心愿”志愿者經過5個多月的精心籌備,在北京晚報公益基金和“吉祥中國”公益活動組委會贊助下,從北京南站出發,經過26個小時的車程,到達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麻當鄉的化旦尖措孤兒學校,開始暑期支教活動。此行帶去了北京晚報公益基金和“吉祥中國”大型公益活動組委會委托贈送的大量教學和運動器材。
化旦尖措孤兒學校是一所特殊的民辦學校。校長最初出于善行收留孤兒,大家稱他為阿克。阿克在麻當鄉附近的孜孜合寺修行時曾游歷浙江等地,看見有人丟棄的衣服覺得十分可惜,于是把衣服收集起來,洗干凈,帶回來給他收養的那些孤兒穿。
2007年,阿克帶著幾年來籌得的善款和收養的二十多名孤兒建立了這所學校。學校建成后,附近不少村民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這里來,有的是因為無力養活孩子,有的則是希望孩子能學習知識將來上大學。
經過4年的努力,如今學校已經初具規模。目前,學校里共有10位老師,75名學生。據老師們介紹,孩子最多的時候有90人。雖然人數不少,但是由于學校辦學資金來源有限,孩子們的生活非常艱苦。食物僅夠糊口,幾十個孩子擠在一間狹長的小宿舍里。
隨著學校的發展,兩個嚴重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首先是學校基礎設施簡陋,除了磚砌的步行道外,全是土路,一點兒水潑上去,操場就滿是泥濘。在學生們上課的教室里,黑板反光嚴重,桌椅陳舊。外界捐來的電子琴、電腦只有一名老師會使用。這位老師說,收到捐贈的電腦后,學校本想建所微機教室,但物資、師資嚴重短缺使得計劃被迫擱淺。更為嚴重的是學校師資力量薄弱、老師流動性大、整體學歷不高,雖然時常有大學生支教,但缺乏連貫性、專業性。因此,孩子們的學業、前途令人擔憂。
看到這種情況,北京晚報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和“吉祥中國”公益機構組織并籌辦了本次捐贈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武夷山政府向北京晚報公益基金與吉祥中國公益機構捐贈了20斤特級“武夷山大紅袍”,這些茶經過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嚴格檢測。北京晚報公益基金與吉祥中國公益機構將把“大紅袍”拍賣所得的善款,用于捐助甘南藏區化旦尖措孤兒小學的危房重建。武夷山市人民希望通過這項公益活動,向甘南藏區人民表達“茶和天下”的美好愿望。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地。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一向十分重視教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積極參與和支持多項全國范圍內各種形式的公益活動。武夷巖茶(大紅袍)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已有1000多年歷史,其茶香濃郁,滋味醇厚,制作工藝獨特,在全國茶葉類中唯一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獲得國家馳名商標。
“大紅袍”曾被毛澤東作為國禮贈送給了美國國家領導人,拉近了中美兩國距離,成為了一段外交佳話。“武夷大紅袍”,更是中國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狀元”之美譽,乃巖茶之王,堪稱國寶,產于福建省武夷山,以精湛的工藝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氣濃郁,滋味醇厚,有明顯“巖韻”特征,飲后齒頰留香,被譽為“武夷茶王”。大紅袍茶樹為灌木型,為千年古樹,九龍窠陡峭絕壁上僅存4株,產量稀少,被視為稀世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