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心
號茂林,嘉靖~隆慶年間,生卒不祥。為“四大家”后的制壺名手,善制作小圓壺,世稱“名玩”。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圓壺李四老言”得名。其子李仲芳也是制壺名手。
邵亨裕
(明)萬歷--(清)順治。原名文銀,時大彬弟子,制壺渾圓豐滿、工巧簡單中見精致,饒有時門風格。
惠孟臣
(明)萬歷--(清)康熙間人。江蘇宜興人。書法絕類褚遂良。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所制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陳子畦
明天啟--清康熙間人。善仿徐友泉壺,為時所珍,或云即陳鳴遠之父。
陳鳴遠
(清)順治--康熙間人。字鳴遠,號鶴峰、石霞山人、壺隱。工制壺、杯、瓶、盒,手法在徐友泉、沈子澈之間,所制款識書法,雅健勝于徐、沈,有晉唐風格,傳器甚少。
惠逸公
(清)乾隆--道光間人。逸公制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俱備,工巧一類,可與孟臣相伯仲,故世稱「二惠」。孟臣制品渾樸精巧俱備,逸公則長于工巧,而渾樸不逮。逸公書法楷行草書俱備,楷書尤有唐人遺意,而竹刀鋼刀俱備,刻鐫或飛舞或沉著。其壺泥色最奇,小壺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壺之古樸可愛也。
陳鴻壽
字子恭,號曼生,乾隆~道光年間(1768—1822),原籍浙江錢塘。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文學、書畫、篆刻都精好。他在宜興任過三年縣宰,喜愛紫砂,曾手繪十八壺式,請楊彭年及其弟寶年、其妹鳳年等按式制作,然后由陳曼生及其幕客江聽香、高爽泉、郭頻迦、查梅史等銘刻書畫裝飾,世稱“曼生壺”。曼生壺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連理館”印記,把下有“彭年”印章。陳曼生對宜興陶業(yè)的振興,有非常大的貢獻。
邵友蘭
(清)乾隆--同治間人。所用印章有橢圓式帶邊紋的“陽羨邵友蘭制”,還有帶邊方章“友蘭秘制”,小印楷書“友蘭”二字,銘刻一般署“二泉”所作。
葛子厚
(清)乾隆--道光間人。繆頌游宜興時,子厚為其制壺。
潘仕成
(清)嘉慶--咸豐間人。廣東番禺人。字德番。先世以鹽賈起家,在廣州建別業(yè)名“海山仙館”,收藏法書名畫極富。所制茗壺蓋唇外陰文篆書“潘”字印為識,至今流傳,粵人名之曰“潘壺”。
邵大亨
嘉道年間制壺名家,年少時就享有大名,人們稱其制壺“其佳處,力追古人”,所作品技藝高超,造型奧遂。他仿古和創(chuàng)新兼?zhèn)洹F渥髌愤x泥精練,做工絕妙、大氣,“大則肥,小則瘦”,“嘴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蓋直而緊,雖傾側而無落帽憂”,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譽。是一位承前啟后的紫砂技藝名師。
黃玉麟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2)~民國慶3年(1914)。
原籍蘇州,曾被蘇州吳大聘請在家制壺。所制茗壺,多圓式,用泥講究。作品潔圓潤,精巧工整,并創(chuàng)紫砂工藝假山石景、奇峰巍峨、瀑布小橋、亭臺房舍,使人清心悅目。作品《魚化龍壺》現藏宜興陶瓷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