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銀針的采摘和制作都有嚴格要求,每年只能在“清明”前后七天到十天采摘,采摘標準為春茶的首輪嫩芽。而且還規(guī)定:“雨天不采”、“風傷不采”、“開口不采”、“發(fā)紫不采”、“空心不采”、“彎曲不采”、“蟲傷不采” 等九不采。葉片的長短、寬窄、厚薄均是以毫米計算,一斤銀針茶,約需十萬五千個茶芽。因此,就是采摘能手,一個人一天也只能采摘鮮茶200克,制作這種茶,要經(jīng)過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再攤晾、復烘、復包、焙干等八道工序,需78個小時方可制成,歷時三四天之久。
殺青:在20度的斜鍋中進行,鍋子在鮮葉殺青前磨光打蠟,火溫掌握“先高(100~120度)后低(80度)”,每鍋投葉量300克左右。茶葉下鍋后,兩手輕輕撈起,由懷內向前推去,再上拋抖散,讓茶芽沿鍋下滑。動作要靈活、輕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頭彎曲、脫毫、茶色深暗。約經(jīng)4~5分鐘,芽蒂萎軟清氣消失,發(fā)出茶香,減重率達30%左右,即可出鍋。
攤涼:殺青葉出鍋后,盛于小篾盤中,輕輕楊簸數(shù)次,散發(fā)熱氣,清除細末雜片。攤涼4~5分鐘,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溫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鐘,至五成干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適當,過于,初包悶黃時轉色困難,葉色仍青綠,達不到香高色黃的要求;過濕,香氣低悶,色澤發(fā)暗。
初包:初烘葉稍經(jīng)攤涼,即用牛皮紙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于箱內,放置40~48小時,謂之初包悶黃,以促使君山銀針特有色香味的形成,為君山銀針制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葉不可過多或過少,太多化學變化劇烈,芽易發(fā)暗,太少色變緩慢,難以達到初包的要求。由于包悶時氧化放熱,包內溫度逐升,24小時后,可能達30℃左右,應及時翻包,以使轉色均勻。初包時間長短,與氣溫密切相關。當氣溫20C左右,約40小時,氣溫低應當延長。當芽現(xiàn)黃色即可松包復烘。通過初包,銀針品質風格基本形成。
復烘與攤涼:復供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蒸發(fā)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質,減緩在復包過程中某些物質的轉化。溫度50℃左右,時間約一小時,烘至八成干即可。若初包變色不足,即烘至七成干為宜。下烘后進行攤涼,排涼的目的與初烘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