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銀針為歷史名茶,屬黃茶類。首創(chuàng)于唐代,產(chǎn)于湖南省岳陽的洞庭山,因洞庭山又稱君山,且當(dāng)?shù)厮a(chǎn)之茶外形似針,滿披白毫,故名。君山銀針因茶葉滿披茸毛,底色金黃,沖泡后茶葉像黃色羽毛一樣根根豎立,所以在唐朝被稱為“黃翎毛”。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嘗君山銀針茶后十分贊許,并把此茶定為貢茶。1957 年正式定名為君山銀針。
君山銀針茶在清明前 7 ~ 10 天開采,清明后 10 天結(jié)束。采摘的芽頭標(biāo)準(zhǔn)為,長 2.5~3厘米,寬 0.3 ~0.4 厘米,芽蒂長 0.2 ~ 0.3厘米,芽頭內(nèi)包含 3~4片葉子,芽頭要肥壯重實,成品干茶 500克有 2.5萬個芽頭。君山銀針茶的品質(zhì)特征是,外形芽頭茁壯挺直,大小長短均勻,白毫完整鮮亮,芽頭金黃;內(nèi)質(zhì)香氣清郁,滋味甘甜醇和,湯色橙黃明凈,葉底黃亮勻齊。品飲時,用透明潔凈玻璃杯沖泡,可觀賞到君山銀針茶在杯中芽尖朝上,蒂頭下垂而懸浮于水面,繼而緩緩降落,豎立于杯底,忽升忽降,有“三起三落”之稱。最后,芽葉豎立于杯底,似春筍出土,又如刀槍林立,水光芽影,渾然一體,使人賞心悅目。
君山銀針 1955年參加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以“茶身黃似金,茸毛白如玉”被譽(yù)為“金鑲玉”,并獲金獎。君山銀針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