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黃湯的外形因種類不同,差異很大,容易混淆不清。有的像白茶類的白毫銀針,如君山銀針;有的像綠茶類的細烘青,如黃湯;有的像毛峰,如黃芽;有的像綠大茶,如黃大茶。但總的來說,雖然形狀各異,其色澤都有所偏黃。
在制茶過程中采用悶黃技術,創制黃茶時代,大約在1591年以前。明朝許次紓《茶疏》說:"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用其郡名,其實產霍山縣之大蜀山也。……顧此山中者不善制造,就于食鐺大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就,輒筍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斗"。這段記載說明了三個問題。其一與現時黃大茶的同制法大致相同,焦味和悶黃正是黃大茶的特征;其二黃大茶的制法早在16世紀之前就有;其三由于不善制茶,綠變黃茶。于是,人們發現炒青綠茶在殺青或柔捻后不及時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葉質變黃,滋味轉醇和,由認識到實踐,黃茶的制法便應時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