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舉行的2002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由國內和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以及港澳臺地區的20多位茶葉專家學者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對普洱茶的概念作出了明確界定:普洱茶是原產于滇南、滇西瀾滄江流域,以云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經曬菁后為原料,氣蒸壓制成型的各種緊壓茶和散茶,經一定時間貯存演變而成,或經人工渥堆發酵后加工而成的普洱緊茶和普洱散茶。而“普洱”一詞是因思茅地區的普洱縣(原普洱府)地名而得。其實,普洱府在元朝稱“步日部”,在元朝建立初期,因宮廷常用普洱茶,成吉思汗便問大臣普洱茶產自那里,因諧音緣故,把“步日部”傳為“普洱府”。干隆元年(公元1736年)清政府在普洱府道設茶局統一管理茶葉的制作和貿易,普洱府成了普洱茶的集散地,從此這個云南小鎮也因普洱茶而名揚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