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世界名山黃山腳下的黃山市徽州區富溪鄉,祖居著一個龐大的謝氏宗族,人口約近萬人,千百年來這個宗族世世代代在黃山腳下種茶、制茶、賣茶,是一個以茶為生,與茶共榮辱的世襲家族。據謝氏祖訓,大約在宋代嘉祐元年(1056年),謝家族茶人,改變了唐朝制茶技術,獨創了一套“炒—揉—烘”制茶新工藝,從此使中國制茶技術和茶類發展邁向一個新臺階。宋代中國茶葉生產有了很大發展,茶已經與米、鹽相同,人家一日不可無也。李覯《盯江集卷十六·富國策一十》云:“茶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世,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貴貧賤靡不用也!钡且蛩纬菍嵭小叭恫枰遵R”政策,其茶稅的剝削比唐代更為殘酷,廣大茶農生活十分困苦,必須大量種茶、制茶才能生存;罩菔钱敃r重要產茶區,其產量約2.3萬擔,其制茶工序大致為: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茶、烘茶等六道,成品茶為“蒸青團茶”。這種制茶方法,不但工序復雜,加工量小,而且茶葉香氣與滋味也欠佳。由此謝家就發明了一種“先用鍋炒茶,再用手或木桶揉茶,最后用烘籠烘茶”的“老謝家茶”制茶技術。采用這種工藝制茶有三大優點:其一,制茶程序簡單,由原來六道改成三道;其二,加工量大,工效比原來提高了3—4倍;其三,改變茶葉形狀品質,將原來的“團茶”改成了“散茶”,而且這種“散茶”香高味濃,耐沖泡。很快這種制茶新技術在古徽州傳開,茶農紛紛效仿,從而迅速促進了徽州茶葉生產發展。到了明代,徽州府產茶量已達5萬多擔,比宋代翻了一番。
黃山產茶始于宋代即公元1056年的宋嘉祐年間。然而,黃山茶的起源卻與僧人有關,宋代的僧人已經知道在飲茶之后打坐,不容易打盹兒。他們在寺院后邊的菜園里栽下了幾棵小茶樹。由于黃山氣候濕潤,每年一多半的時間,茶樹都躲在云霧中,僧人便給這些小樹起名:叫做“黃山云霧”。
800年過去了,當年的那幾棵小茶樹已經繁衍出了漫山遍野的茶樹林。公元1875年,中國安徽歙縣一位叫謝正安;字“靜和”的商人開了一間茶莊——“謝裕大”,茶莊主要經營的,是從黃山上收購來的鮮葉。謝正安用自己的方法加工出了綠茶,并給這種茶起名為“黃山毛峰”。《歙縣志》中留下了:“光緒年間,漕溪人謝靜和所設謝裕大茶莊創制……”的記載。而“黃山云霧”就是“黃山毛峰”茶的前身。
好山好水出好茶。黃山獨特的氣候環境,為茶樹提供了非常好的生長條件。上等的“黃山毛峰”一般在清明前后開始采摘,茶農們只采鮮嫩的芽頭。為保鮮香,人們上午采摘下午制;下午采摘的當夜制。采回來的鮮葉經短暫攤放后,高溫剎青、理條炒制。加工后的成茶:形如雀舌,多毫有峰。
“黃山毛峰”在沖泡時,湯色碧綠;一芽一葉。茶湯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和綠茶浸出物、清香爽口,一杯茶即使沖泡五六次,香味猶存。
明代茶人許次杼的《茶疏》說:“天下名山,必產靈草”。而今天黃山上遍布的茶樹,和春風中昂天翹首的春茶,不正是當年的“靈草”嗎?不知這些源于佛門的漫山靈草,是否還能記起900多年前的那一小塊茶園和已經模糊了的那些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