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扁型茶炒制機的新昌木匠丁水芳師傅做夢也不會想到,他在1998年研制成功的小機器竟然會在十年之后發展成為一個億元產業,使得龍井茶的規模化生產成為現實。
而在各種媒體報道新昌茶機成功實現產業化的背后,卻鮮有人去追究這種大功率農機普及過程中除了商業環節以外的必要條件--電網的發展。
“當時真是茶機裝到哪里,我們就搶修到哪里啊!”說起十多年前的場景,新昌縣澄譚供電所的施一樂所長感慨萬分。每臺茶機的額定功率從7千瓦到10千瓦不等,相當于同時開啟6、7臺家用空調。當時別說是農村電網,就算是城市里的配網條件也無法滿足家家購置如此大功率的設備。
新昌縣回山鎮頂山村,這個茶葉占到農民年收入三分之二多的村子在2000年以前竟然成立有一支稽查隊,專門查處違章使用茶機的情況。“當時的電是歸村里管的,有人開始買茶機后,電線就三天兩頭出問題,變壓器也燒掉過!”頂山村的老支書王秀富對那段歷史相當熟稔,他覺得村委會為了保護電力設施,只能用這個辦法限制村民使用茶機。“只要日光燈一變暗,我們就出門去抓偷用茶機的人,給他斷電!”
作為全國名茶之鄉和十大重點產茶縣,新昌這個浙東小城的43萬人口中,有近三分之一從事茶葉產業的相關工作。茶農們增產增收的愿景和茶機規模化的制茶方式一拍即合,于是茶機誕生后短短幾年便成了燎原之勢。2005年春,負責給回山鎮和雙彩鄉兩個茶葉重鎮供電的35千伏中彩變負荷呈爆發式增長,尖峰值由03年的1344千瓦飆升至9689千瓦,時隔一年,增長七倍。原因很簡單:茶機開始普及了。
新昌縣自2007年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全面鋪開以來,累計投入7.02億資金對15個鄉鎮285個村進行了電氣化改造,受惠農戶達15萬人。與茶農息息相關的是,改造后當地農村供電容量增長了3倍,農村電壓合格率由2006年的97.29%提高至2010年的99.61%。煥然一新的電網完全有能力容納興起的茶機潮,穩定的電壓則保證了成茶的高品質,從而增強了客戶對于機制茶的認同,進一步促進了茶農生產方式的轉變。
數據顯示:2006年以前,新昌縣茶機產銷量一直在萬臺左右徘徊,2007年首次躍上2萬臺大關,2010年則爆發性增長至近10萬臺,產值3.2億元,產品遍布17個省份,銷量占全國的60%左右。而自2006年起,全國范圍內的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全面鋪開,至2010年,許多地方的工程建設進度均已過半,新電網的巨大能量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強勁的加速度,為茶機的安家落戶鋪平了道路,強力助推了各地名茶經濟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