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青是綠茶造的第一道工序,是利用高溫破壞氧化酶的活性,避免芽葉中多酚類氧化變紅,保持綠茶的翠綠特色;同時,蒸發部分水分,使葉質軟化,便于揉捻,并揮發青草氣。殺青是決定綠茶初制品質的關鍵。
50年代初期以前,我國綠茶加工的殺青作業完全靠手工操作,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殺青質量難以保證。自1955年開始,試用推廣配有動力的鍋式殺青機,幾經改進和革新,已為茶葉生產所普遍應用。目前,我國生產應用的殺青機類型有:鍋式殺青機、滾筒連續殺青機和槽式連續殺青機等。
鍋式殺青機是一種模仿手工殺青操作原理而創制的殺青機類型。工作原理比較接近于手工殺青工藝,就是把鮮葉投入殺青鍋內,通過炒葉器炒手等對茶葉的拋炒,使茶葉均勻受熱而完成殺青工序。
滾筒連續殺青機就是針對鍋式殺青機存在的問題,并根據轉筒式干燥機原理和我國炒青綠茶的工藝要求,于50年代后期研制完成的一種具有連續生產性能的殺青機種,已普遍用于我國長炒青、珠茶和烘青綠茶的殺青作業。
滾筒殺青機的工作原理是,燃料在爐灶內燃燒,直接加熱金屬筒體,在筒體轉動下帶動加工葉均勻翻動,并由螺旋導板不斷向前推進,同時吸收筒體的傳導熱和輻射熱,迅速使葉內水分氣化,使鮮葉在較短時間內萎軟,并破壞酶的活性,從而完成殺青作業。
滾筒殺青機的最大特點是連續作業,生產率高,每小時可殺鮮葉200-350公斤,熱效率高,節省燃料,符合殺青工藝要求,成茶品質顏色綠翠、湯色清綠,葉底明亮,嚴格操作,不會出現煙焦味,這些特點均優于鍋式,故滾筒殺青機在生產中獲得了廣泛應用。
但是,因滾筒殺青缺少機械炒手對加工葉的擠揉作用,加之失水也欠平衡,往往葉邊失水多,葉脈失水少,因而成茶與我國傳統風格略有不同,反映出清湯綠葉,味較生澀,這是較鍋式殺青的不足之處。
槽式殺青機是一種既具鍋式殺青機以炒手翻炒、透氣良好、殺青品質接近手工的特色,又有滾筒殺青機作業連續、生產率高、節省燃料的特點,由云南、浙江、安徽等省先后研制生產的殺青機,它是一種符合傳統殺青工藝要求的連續殺青機械,具有功效高,殺青芽葉比較完整,色澤均勻,葉底綠翠,湯色黃綠明亮及香高味醇的特色,與鍋式殺青機相比,可節約燃料50%左右,是一種當前最節能的殺青機。槽式殺青機按鍋口直徑(厘米)分,有50型、60(64)型、70型等幾種,以70型應用最多。
槽式殺青機主要由上葉輸送機、主機和爐灶等部分組成。主機的主要工作部件是槽鍋,由生鐵澆鑄而成,長槽總長度為4.2-4.5米,約由5片槽形鍋片連接而成。槽鍋上口中部裝有主軸,主軸上裝有炒手,炒手板與軸線方向呈一定角度安裝,從而一邊翻炒,一邊推動加工葉向前運動,炒手中也裝有類似于鍋式殺青機的活絡出葉板,以保證茶葉全部整齊前進,避免焦葉。槽鍋上方還有炒葉腔,炒葉腔上備有三扇竹編拱形腔罩,以便于悶炒時使用。爐灶筑在槽鍋下方,為槽鍋提供殺青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