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當人們跋山涉水到口渴汗流的時候,手頭若有一罐茶飲料,開而啜之,頓令人渾身舒爽。如果家里來了不速之客,來者準備談幾句話急著要走,那么臨時沖泡燙茶敬客,沒有必要,而取易拉罐待之,既方便又禮貌。不過一般人公休假日,親朋好友小敘,“晤言一室之內(nèi),放浪形骸之外”(《蘭亭序》)互無戒心,牢騷全無顧忌,議論海闊天空。在這種情況下,人手一只易拉罐,未免太掃興。俗話說:“手拿罐頭,嘸啥話頭。”所以,傳統(tǒng)的泡茶實在不可少,邊品茶邊聊夭,茶助文思,茶提詩興。因此,自古以來,茶的癮君子一般精行儉德。但是,有一個時期,朋友與運動并不并存,清茶小敘,也可能半句牢騷惹來一身禍水。現(xiàn)在這種品茶聊天的清福又回來了。二三其人,清茶相敘,談笑一陣,口中無辮子,莫怕挨棍子,乘興相會,坐久而散。這真是“塵心洗盡興難盡”,笑口常開可延年。
在《巖棲幽事》中有這樣一段話:“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所以,即使到茶館“吃茶去”,也是二三人相約為佳。不過到茶館吃茶也是有意義的。
何時開始有茶館,這是無法確定的。古代民間賣茶水的事早有記載。當初在漫長的驛道旁,荒村野渡邊,半路亭中,分徑嶺上,古人為了照顧旅客,設(shè)攤賣茶,放桌放凳供休息,這種茶寮在前幾年公路不通的邊遠山區(qū)還能見到。他們燒開水的風爐是三眼長火弄,40度向上接連煙囪,每只灶眼上放一只“來燒罐”,客來一把柴火,半支煙功夫,水就沸騰了,原來這種“來燒罐”是用做磚瓦的陶土制造的,壺高20厘米左右,壺腰直徑不過22厘米,腰以下漸小,底直徑10厘米,底部有錐狀“漏斗”突入壺腹,從而增大了受熱面積,所以,水容易燒開。三把罐子交替受熱,供應(yīng)開水神速。在村鎮(zhèn)集市的形成中,茶館也應(yīng)運而生,為農(nóng)民銷售產(chǎn)品有個落腳點。而在城市,茶館進一步發(fā)展,館內(nèi)陳式也不斷變化,從長條桌到八仙桌,從大堂到內(nèi)設(shè)雅座。以清初北京館為例,當初店堂內(nèi)設(shè)長案,茶葉與開水分別計資,有自備茶壺和茶葉者,可只買開水。茶客以旗人為主,雖官至三四品者,亦攜鳥籠入坐茗憩,與馬夫走卒雜坐攀談,而一般顯要則不入茶館。
據(jù)古文記載,江寧(今南京)乾隆未葉始有茶館,從“日色亭午,座客常滿,或人憑闌而觀水,或促膝以品泉”的記述,這種茶館是相當文雅的。而同治初年,上海的茶館,有的可供鴉片,有的茶館在“每日未申之時,妓女聯(lián)袂而至”,可見相當混亂。舊社會,湖州城內(nèi)有十多家茶館茶樓,友會聊天的,談?wù)撛娢牡娜ヌ幎加校蠖鄶?shù)茶館是生意人交流信息的場所。解放后,茶館一度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科技知識,破除迷信的陣地。后來,茶館一度衰落了,因為運動中無知己,人心隔肚皮,何必品茶聊天自掏晦氣。改革開放后,茶館又興旺發(fā)達了,但是似乎只適應(yīng)市儈們的需要,一般退休職工可望不可進,只好自備茶瓶,三三兩兩相敘公園邊沿階石,排排坐消磨個把小時,茶水雖涼,陽光溫暖,要想說的話吐出為快,心中一樂,真是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