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歷史人物。例如,釋迦牟尼佛的生涯并不是在降誕至圓寂的八十年時間范圍內完成的。換言之,在釋迦牟尼佛降誕之前的過去世生涯中,就已經開始了成就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的準備階段。因此,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一般由數百年前的過去世開篇記述。
例如,佛教“本生譚”中有一個著名的《舍身飼虎》的故事。日本最古老的寺院法隆寺現存的盡人皆知的國寶——“玉蟲廚子”(吉丁蟲紋飾佛龕——譯注)的門扇上,就繪有這個極富戲劇性的故事。這個故事可見于記述釋迦牟尼佛過去世傳說的“本生譚”中。
傳說曾為國王摩訶羅陀幼子的薩埵太子,在深山中看見七只小虎圍著一只饑渴羸弱的母虎。王子遂生大悲心,舍身以飼餓虎,拯救生靈。法隆寺的佛龕門扇上栩栩如生地繪制了這一場景,使絡繹不絕的參拜者為之感動景仰。前年,我參訪了憧憬已久的位于古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第428窟壁畫上描繪著日本奈良法隆寺佛龕門扇上繪制的薩埵太子縱身跳下深谷之后的場景。場面栩栩如生,令人感慨萬千。壁畫上形象逼真地描繪了母虎正在吞噬薩埵太子的腹部,而7只小虎蜂擁在薩埵太子身邊,拼命地啃食全身的場景。
所謂釋迦牟尼佛的生涯由過去世的數百年前開始。通過各種傳記加以整理、記載、傳播。直至降誕之前,在諸天神的祝福下由天上界“兜率天”降臨凡世,進入母體胎內。
所謂“佛陀”,即意味著“覺悟者”。當時,印度稱整個身心都達到某種宗教境界者為“覺悟者”。世間之人堅信不疑這種“覺悟者”將降臨人世,而翹首以待。世稱具有成佛資格者為“菩薩”,釋迦牟尼降誕成佛之前就是一位“菩薩”。
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釋迦牟尼,不是佛陀的名字,是佛陀的稱號,意思是釋迦族的圣者。釋迦牟尼降誕于公元前565年,圓寂于公元前486年,大約與中國的孔子同一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譯注)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恒河邊有個迦毗羅衛國,國王叫凈飯王,王后叫摩訶摩耶,是鄰國拘利族天臂城(今尼泊爾境內——譯注)城主覺善王的長女。拘利族是釋迦族的胞族。
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經十月懷胎,即將臨產。按印度當時當地的風俗,臨盆的婦女必須回娘家分娩,于是凈飯王派遣宮女侍從護送夫人啟程。夫人一行中途行至迦毗羅衛和天臂城交界處的“藍毗尼園”(今尼泊爾境內——譯注)時,園內樹木蒼翠蓊郁,芳草萋萋,百花爭妍,景物宜人。摩耶夫人漫步在花園中休憩,看見一棵高大的無憂樹枝繁葉茂,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于是,佛陀就從摩耶夫人右脅誕生世間了。
佛陀誕生后就能說話,無人扶持即能行走。隨即于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然后立于中央,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彼云渥吭街泻陀職,開辟了人類文明的一個新紀元。這就是佛陀于世間示現成佛的緣起。
公元633年,中國唐代高僧玄奘三藏(玄奘(602~664)為中國唐代高僧,通稱“玄奘三藏法師”。為究明佛法,西行印度取經。歸國后,畢生從事漢譯佛教經典事業。)法師西行求法,曾經途徑藍毗尼圣地。據玄奘三藏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三藏法師當時在藍毗尼見過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更重要的是還見到過孔雀王朝阿育王在藍毗尼朝圣時所立的圓形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石柱頂部雕有一匹馬,并且已被霹靂攔腰擊成兩段。
此后的歲月里,藍毗尼便湮沒無聞,逐漸地消失于原始森林之中。1896年,受印度政府委托,德國著名考古學家費西爾博士在現尼泊爾境內,距加德滿都280公里處發現了玄奘三藏法師記述的藍毗尼阿育王石柱的下半部分。他們根據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并經多次勘查發掘,證實了藍毗尼園的地點,此處遂成為公認的佛陀誕生地。從此荒廢已久的藍毗尼園又一次展現在世人的面前。阿育王石柱的發現,再次印證了阿育王被佛教情懷和佛陀誕生圣地感召的史實。
孔雀王朝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雕刻是阿育王石柱柱頭。阿育王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阿育王石柱上的銘文被解讀出來,上面用古老的波羅蜜文字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譯注)于灌頂登基二十年后親自來此地恭禮朝拜,證實此處確為佛陀誕生之地,并敕令于此雕琢豎立巨大石柱,用石欄圍護,以志紀念。此處為世尊佛陀誕生之地,所以下令蠲免藍毗尼村的土地年貢,并廢除普通稅率,厘定只交收成的八分之一!
1979年12月,我有幸參拜了藍毗尼園遺址。親眼目睹了佛陀降誕之際從地下涌出的一冷一暖兩個清泉以及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感慨萬千,不禁勾起了我對往昔藍毗尼圣潔而芬芳的回憶。
佛陀降誕后七天,母親摩耶夫人罹病往生。凈飯王悲從中來,悼痛不已,回顧年幼的王子,更是愴惻。于是他把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訶波阇波提接進宮中,托付她撫養王子。摩訶波阇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鐘愛。童年時代的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
據佛經記載,佛陀降誕后,有位名望素著、博學多識的星相學家阿私陀來到王宮為太子占相。阿私陀細細地端詳安然而臥的太子,悲喜交加地說:“非凡人!非凡人!太子相貌奇妙,面如滿月,是釋迦族的光榮。將來如果在家繼承王位,一定為“轉輪王”(古代印度能以威望統一四方天下的君主之稱——譯注),因此我為國王高興。但據我觀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學道,成就一切智慧,成為人天至尊的導師,轉大法輪,普度眾生。可惜我已經暮年,不能聆聽太子的教誨了,所以我為自己而悲哀。”凈飯王聽到星相學家阿私陀的話后,憂喜交加,他殷切地期望太子放棄出家的選擇,繼承王位,成為一統天下的轉輪王。
凈飯王為太子命名“悉達多”,梵文是“吉祥”和“成就一切”之意。太子雖然襁褓喪母,但在父王和姨母摩訶波阇波提夫人無微不至的呵護養育下,日益健康茁壯地成長起來。太子少年時代就開始修習當時王族必備的最高學問和技藝。凈飯王為他請婆羅門跋陀羅尼為師,教授“四吠陀”和“五明”之學。太子天資聰慧,崇文尚武。除了掌握了印度當時最高的學問以外,他還精擅擊技、射術和騎術,博學多藝。此外,據有關經典記載,太子自幼性喜清凈,樂于只身獨居一處,沉思冥想。
悉達多太子十七歲成婚,共有三位夫人,第二位夫人是表妹耶輸陀羅公主為正妃,為他生了兒子羅睺羅!傲_睺羅”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潛伏的一種障礙和束縛。這時的悉達多太子已經萌生了出家修行的念頭,生怕有了兒子而增加自己留戀家庭的感情,所以命名羅睺羅。凈飯王期望以人間宮室犬馬、聲色歌舞來羈絆太子,了斷太子出家修道之念。他為悉達多太子建造了一座四季皆宜、奇妙無比的宮殿,命名為“四時宮殿”。宮殿內四季如春,樓上閣下弦歌不絕,宮女歌妓侍立左右。悉達多太子擁有世人所羨慕的一切,自幼過著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不知人間還有春去秋來的凄涼,不知人生還有悲歡離合的哀愁。
但是,由“菩薩”而成為太子的悉達多并不為眼前的一切所滿足和陶醉。他耳聞目睹人自有生以來,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經常只身一人陷入沉思冥想之中。悉達多太子的腦海里經常深遠地思考:“世間尚有數不盡的苦惱和憂慮都未能得到解決,一味追求享樂就能夠解決嗎?然而,世間的愚昧之人往往忘卻自身將衰老、罹病、死亡而厭惡他人的衰老、疾病、死亡,自己終將擺脫不了衰老、罹病、死亡的命運,所以我要逃避快樂享受,去尋找寂靜修行之地,探索人生的解脫之門。
年輕英俊的悉達多太子對于一般俗人所憧憬向往的安樂享受的日常生活絲毫不感興趣,而將世間大眾切身面臨的衰老、罹病、死亡之苦作為自身的煩惱痛苦來考慮去思索。最后終于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想方設法找到在精神上解決天下眾生煩惱痛苦的可行之路。
放棄繼承王位而出家修行,這意味著悉達多太子將要舍棄眼前的一切榮華富貴和將要繼承的王權統治地位,舍棄終日侍候左右的家臣美女以及對其寄予厚望的父王和將其撫養成人的姨母,還有深深相愛而日夜相伴的妻子兒女。從萌生舍棄王位之念到決定出家修行,悉達多太子的頭腦里展開了無數次斗爭和反復,進行了艱難而充分的思想準備。命運注定悉達多太子將要毅然決然地選擇出家修行,最終覺悟正道而成為佛陀。
悉達多太子終于舍棄一切而逃離王宮出走。29歲那年的一個萬籟俱寂的深夜,太子命令侍從車匿將愛馬犍陟牽出馬廄,為了防止馬蹄發出聲響而用布將馬蹄包裹嚴實,策馬逾城出宮了。出城后,太子一路徑直向南,馬不停蹄地奔跑了一整夜。拂曉時分,太子將侍從車匿和愛馬放回城里,拔劍削發改裝為沙門(修道者——譯注),來到尼連禪河伽阇山苦行林中,加入到托缽乞食、棲止山林的修道者行列。
當時的修行者都脫離自己的家庭,舍棄社會身份和一切財產,只身一人加入到集體修行組織,依靠在家信徒的喜舍維持修道生活。悉達多太子出家以后曾前后師從兩位圣者,其中一位圣者叫阿羅邏·迦羅摩,是一位隱棲在恒河北岸拉加格里哈山的沙門。在圣者阿羅邏·迦羅摩的門下,悉達多太子和眾多弟子從師鉆研禪定法的真髓,修習透過呼吸和禪定得到四禪八定的方法。太子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這些方法,達到了與圣者相同的境地。
但是這種修行方法并沒能使太子從人生的困惑中解脫出來,而達到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世間眾生的煩惱和痛苦這一出家修行的目的。這是因為太子還沒能找到諸般煩惱和痛苦產生的根源以及消滅痛苦的方法。于是,悉達多太子繼續南下,跨過恒河,進入摩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
在以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雅利安人(中國古稱安息人——譯注)為主的中印度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附近,居住著許多修行團,悉達多太子也加入到了修行者的行列之中。有一天太子托缽入城,城主頻婆娑羅王目睹太子超凡的莊嚴德相而大為傾倒,遂尾隨過去與太子攀談起來。這段邂逅成就了日后頻婆娑羅王歸依佛陀,該地成為佛陀最初說法之處的因緣。
其后,悉達多太子又慕名師從當地最著名的另一位圣者郁羅迦·羅摩繼續修習禪定,然而依然沒有解除心中疑惑而一無所獲。因此,他決定放棄拜師求學的方式,調轉方向走上了依靠自己的力量,體驗禁欲苦行,以求解脫的修行道路。
悉達多太子來到美麗的尼連禪河畔,開始了只身一人的苦修苦行生活。他力圖通過折磨自身的肉體而獲得精神解脫的自由境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在樹下跏趺而坐,不分晝夜,身不著衣,不避風雨,不臥不起,專心靜坐,修習禪定;嘗試了節食、斷食乃至抑制呼吸等修行方法。最終,極度地摧殘了身體,骨瘦如柴,幾乎已經衰弱到了死亡的邊緣。
長達六年的苦行修道生活,并沒有使悉達多太子找到真正的解脫方法,經過種種磨煉苦行,他終于醒悟到:當時印度的哲學思想體系中沒有使人達到大徹大悟的道理。單純依靠折磨摧殘自身肉體的苦行徒勞無益,不可能達到精神覺悟的目的。為了恢復長年苦行消耗的體力,他決定馬上終止苦修苦行。
于是,悉達多太子接受了村中一位牧羊女子蘇嘉塔供養的乳糜,逐漸恢復了昔日的強健體魄。隨后又去尼連禪河邊凈身沐浴洗衣,用清凈的河水清洗了身上六年的積垢,頓覺遍體清涼,元氣煥發。開始了嘗試通過冥想而覺悟真理的道路。他來到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缽羅樹下結跏趺坐,進入靜思冥索的狀態。他發下誓愿:“如若不能證得無上大覺,寧可粉身碎骨,永不起此座!”
據佛經記載,悉達多太子即將成佛,祥光上沖六欲天上的魔王宮殿。魔王波旬心驚膽戰,害怕太子圓成佛道,便使出渾身解數威脅利誘,對悉達多太子橫加干擾。其實所謂魔王波旬不是來于外境,而是生自內心,它不過是世人內心深處的愛欲、貪婪、權力、財富等種種欲念的化裝表現而已,可以理解為我們世間凡人生活著的欲望世界的統治者。只要世人隨心所欲地生活度日,就不可能逃離魔王波旬統治的勢力范圍。悉達多太子了斷了一切欲望而覺悟成佛,就意味著戰勝了魔王,逃離了它的統治。因此,魔王波旬為了防止缺少一個奴役統治對象而竭盡其能事,千般誘惑,萬般阻攔。最終,在悉達多太子堅如磐石、不屈不撓的信念面前,魔王波旬只能死心斷念、敗陣逃遁。
魔王波旬敗退后的當天深夜,悉達多太子終于進入靜思冥索的最后階段。他追憶自己矢志放棄王位出家,為達到覺悟真理的本來面目,長達六年的苦修苦行的艱難經歷,重新調整思維方法,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深思世間諸般煩惱痛苦的根源,冥想人生解脫之道。
悉達多太子自身心中十分明了,今天或者明天,運用自己深邃的洞察能力將探索闡明這樣一個真理,即“世人由生至死,繼而轉世再生,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其間歷經衰老、罹病、死亡之苦。由衰老而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誕生,誕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生存。追本溯源,執著、欲望,感受、感觸及感覺機能的存在,心與物的矛盾等,在于世人的精神活動和生活活動,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無知’!奔聪み_多太子證悟了生命的本源,覺悟到了“世間萬般諸苦的根源在于根本‘無知’”。
由根本無知而生出萬般苦惱。如果滅除了根本無知,則產生萬般苦惱的諸般原因將漸次消亡,最終萬般苦惱悉數消亡。這個根本法則依據“由(緣)根本無知,而(起)生生產活動和精神活動”之現象稱為“緣起說”,這正是佛教思想的出發點。悉達多太子證悟到了這一根本無知,并以身示法,滅除了根本無知,進而由諸苦中解脫出來,成為大智大覺的佛陀。
悉達多太子在畢缽羅樹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明月高懸。次日凌晨,繁星滿天之際,悉達多太子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從這一時刻起,素來被稱為悉達多太子,即過去世的“菩薩”成道而為“佛陀”,而被稱為“佛陀釋迦牟尼”或“釋迦牟尼世尊”,亦稱“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