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采茶戲是江西采茶戲的主要流派之一。流行于南昌、新建、安義、進賢、永修、奉新等縣,影響遍及全省大部地區。 采茶戲起源于清代中葉,嘉慶年間江西信豐人謝肇楨的《南安吟:采茶歌》中有相關記載,其中“出看采茶也入魔”句,更是具體形象描繪了當時的觀看盛況。
南昌采茶戲發脈于載歌載舞的采茶燈,由兩個旦角和一個丑角扮唱《十二月采茶歌》及各種民間小調。后來,采茶燈的節目有了故事和人物,被為“茶燈戲”、“燈戲”,也稱“三角班”,發展到生、旦、凈、丑行當齊全的“半班”階段,劇目也有“老十三本”大戲了。如《蔡鳴鳳辭店》、《山伯會友》等,并且從農村走向城市,并且從農村走向了城市,為今后的發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間。清咸豐元年(1851年)以前,翟金生《豫章景物竹枝詞》記載:南昌城里“二月街頭唱采茶,村童扮作髻雙丫。土音方語無腔調,笑煞吳姬與楚娃。”
南昌采茶戲植根于本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載歌載舞、活潑生動、幽默詼諧、清新自然,充滿生活氣息,具有濃郁的地方戲曲特色。同時,在各種文化的交匯中,不斷地吸取其它劇種的藝術精華,豐富和充實本劇種的表現手段,其音樂與表演方面受黃梅戲和京劇的影響較為明顯。 “三角班”主要曲調有“茶燈調”和由“茶燈調”發展演變而來的“扳筍調”、“秧麥調”和雜調。進入半班后,主要曲調為“下河調”,后發展為“本調”和“凡字調”,兼唱南水詞。傳統劇目有以南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南瓜記》、《辜家記》、《鳴冤記》、《花轎記》等,富有鄉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