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茶葉文化的大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獨立的劇種--“采茶戲”國家。所謂采茶戲,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于地區的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湖北的“陽新采茶戲”、“黃梅采茶戲”、“新春采茶戲”、“蘄春采茶戲”等等。這些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采茶戲的劇種,即有“武寧采茶戲”、“吉安采茶戲”、“景德鎮采茶戲和“寧都采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每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采茶戲,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脫胎發展起來的。如采茶戲變成戲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最初的采茶戲,也叫“三小戲”,亦是二小旦、一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參加演出的。
采茶戲的形成,不只脫穎于采茶歌和采茶舞,還和花燈戲、花鼓戲的風格十分相近,與之有交互影響的關系。花燈戲是流行于云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區的花燈戲類別的統稱;以云南花燈戲的劇種為最多。其產生的時間,較采茶戲和花鼓戲較遲,大多形成于清代末葉。花鼓戲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劇種為最多,其形成時間和采茶戲大致相差不多。
茶對戲的影響,不僅直接產生了采茶戲這種戲曲,更為重要的,也可以說是對所有戲曲都有影響的,是劇種作家、演員、觀眾都喜好飲茶;是茶葉文化浸染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至戲劇也須不能離開茶葉。如明代我國劇本創作中有一個藝術流派,叫“玉茗堂派”即是因大劇作家湯顯祖嗜茶,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而引起的。
古今中外的許多名戲、名劇,不但都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如我國傳統劇目《西園記》的一開場詞中,即有”買到蘭陵美酒,烹來陽羨新茶”,把觀眾一下引到特定的鄉土風情之中。5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戲劇事業的進一步繁榮,戲劇中的茶事內容,不僅在舞臺上常常可見,而且出現了諸如《茶館》、《喜鵲嶺茶歌》等一類以茶文化現象、茶事沖突為背景和內容的話劇與電影。《茶館》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的力作,全劇以舊時代的興衰及劇中人物的遭遇,揭露了舊中國的腐敗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