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采茶戲,是一個在江西土生土長的古老劇種,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贛南地處江西南部山區,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園半分路”之說。勤勞的贛南客家先民靠山吃山,墾荒種茶,以茶業謀生。茶農在長期的茶山勞作中,為消除疲勞或傳遞情感常常愛唱茶歌。
茶農后來在傳唱時搭配茶山勞動動作,成了載歌載舞的采茶燈表演形式,亦名“茶籃燈”,進入民間燈彩行列。
隨著茶業的發展,贛南廣大農村圩鎮也呈現出從事茶葉生產與經銷的盛況。地點變了,觀眾對象不同了,采茶戲為適應變化的情況,除燈戲為茶山茶農服務外,把重點放在農村,大力發展以農村貿易經商和小手工業為題材的雜套戲。同時,把行當多、行裝多的燈戲改革成“兩旦一丑”的茶戲,亦名“三腳班”。
表 演
贛南采茶戲素有“能歌善舞”之美譽。舞蹈形態主要有丑中見美的矮子步、優美動人的扇子花和風韻獨特的單袖筒。矮子步是贛南采茶戲表演的基本形體動作和舞姿,其雙腿前蹲,腳跟提起,趾尖落地,向前移動。扇子花,是由演員以手持扇子表演各種舞姿,組成各種形態,猶如鮮花盛開。單袖筒是贛南采茶戲男丑的服袖,它與古典戲曲中的水袖不同:其一是男角穿戴而非女旦;其二是固定在左手而非雙手,經藝人加工運用于舞臺,表現各種情緒,靈活多變,形象易懂。矮子步、扇子花、單袖筒是贛南采茶戲表演藝術的“三要素”。
贛南采茶戲音樂傳統曲牌有200多個,根據其來源、風格、弦路、調式及使用狀況,分為“燈腔”、“茶腔”、“路腔”、“雜調”四大類,俗稱“三腔一調”。
贛南采茶戲的主奏樂器為勾筒,因其能掛在墻上,行走時勾在肩上,故取名勾筒,形似二胡卻又不同于二胡的音色、構造及演奏風格。
傳 承
十余年來,贛南采茶戲無論是創作還是演出,均獲得了大量獎項。1993年創作的《山歌情》,幾乎包攬了全國地方戲曲(南方片)展演所有的一等獎,并于當年年底應邀到北京演出,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文華大獎”殊榮,采茶戲的新一代優秀演員代表張曼君和龍紅獲得戲曲“梅花獎”;去年4月,傳統采茶小戲《試妻》、《補皮鞋》劇組經江西省劇協推薦赴山東參加“博興國際小戲劇藝術節”。
近年來,贛州市文化部門通過市場運作,將百余個贛南采茶戲和采茶曲牌以及客家歌舞錄制成VCD光碟,并向全國公開發行200萬張。同時,組織專業人士以贛南采茶音樂和采茶舞為基礎,編排了兩套贛南采茶健身操,在全市舉辦采茶健身操大賽,使之進一步在群眾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