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茶馬古道"報道組行至云南省思茅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在走過一段深谷險道之后,我們對千百年來馬幫行走的艱難有了深刻的體會。
在茶馬古道上,原來行走在此的馬幫從來都是穿山越嶺,背負著大量的貨物、押送著成百匹懸著鈴鐺的騾馬、配備著武器,在密林里穿行。
只是隨著歲月更迭,新修起來的彈石路、高等級公路使得原本就荒遠的古道日漸遠離人們的視線,以至于記者踏訪山谷附近的石橋都成為了不起的冒險,要知道當年如果想運送一批茶葉前往西藏,需要通過無數石橋、穿越無數險山深谷。
在景谷,也就是發現了距今3540萬年的茶葉化石的地方,記者探訪了林壑之中、奔流之上的茶馬古道舊石橋。從某種程度上,景谷可以稱得上是"茶葉起源之谷",1978年,地質生物學家何昌祥曾經這樣描述這些發現于景谷的3540萬年前的木蘭葉化石,"葉形大,倒卵形,長6.4至11厘米,寬3.4至5厘米,頂端缺失。"這些古木蘭是被子植物之源,是山茶目、山茶種茶屬垂直演化始祖。
離景谷縣城驅車約一小時,記者來到茶馬古道的舊石橋,關于此橋最近的修繕是清末民國初年,原建的時間更為久遠。從澗底朝上望去,舊石橋頗為險峻,從枝蔓叢生的植被和陡峭山谷中突兀地伸出一截石橋,將茶馬古道向更陡更險的路途延伸。
舊石橋跨越的是芒玉大峽谷,據當地老鄉解釋,在傣語中,芒玉指的是"多洞的地方"--由于復雜地質因素,芒玉峽谷中的谷底布滿了流水沖刷的洞穴,百平米范圍,洞穴可達數百。
用地質學家的話說,芒玉峽谷屬于無量山山系,為典型丹霞地貌,與喜馬拉雅斷裂帶屬于同種地質結構系。景谷在地質古生物學上被稱為"第三紀景谷植物群分布區系",是惟一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波及的區系。
下到芒玉大峽谷的經歷讓人難忘,因為穿行峽谷植被過程中,毛蟲、螞蟻、毒樹的襲擊讓記者的手臂布滿了紅斑,幾天之后,紅斑上又長出一層紅斑,奇癢難耐。
在這種"紅斑經歷"過后,常人的第一反應是,原來穿行于茶馬古道中,有時甚至要露宿林地的馬幫一定也吃了不少苦頭。在多處采訪中,老人和專家還提到了馬幫面臨的多種危險:老灰狗(野狗)、狗熊、虎豹的襲擊,土匪的劫殺,自己人的謀財害命。這里面任何一個因素都將致命,埋尸骨于千年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