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衣食住行無處不包含寓意和想象。西方人把面包夾餡作成三明治,且不論是否好吃,單說思想寓意,那是根本談不到的。而中國人卻可以把月餅象征明月,象征團圓。饅頭可以作成桃型、佛手形,可象征長壽,可象征福祿。按理說,飲料無非色彩可變,求象征意義不容易,而中國人卻偏以畫給各種飲料加進豐富思想。
比如,有人曾一再以“嘗醋”為題,作《四子嘗醋圖》和《三酸圖》。前者畫的是儒、道、墨、釋四家的代表,圍著一缸醋,儒家講究實際,說它是“酸的!”道家從相反相成和事物本原看問題,這醋或為谷物所制,或為紅棗所造,因而說是“甜的”!佛家把一切現實都看作苦惱,對現實的一切毫無希望,所以覺得醋是苦的--人來到世上便是受苦。墨家究竟如何評價不得而知。四子出現在一缸醋面前,每個人的語言并無如今之漫畫標明,但你可從其神態著意體會,或許于酸甜苦辣之外還能體會出些其他思想。
至于標明《三酸圖》者,出于同一題材,并有文人自稱“窮酸”的自嘲。一缸醋竟引人生發出對中國幾大思想流派的思考,何況茶這種更為飄逸、美好、含蓄的飲料,自然會成為畫家筆下更具體、生動的題材。
因此,我們在這里談論茶畫與茶葉學家和茶藝研究者的目的不同。我們所要研究的是茶畫中所表現的人,而不是物;是人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人的外在體態;是茶畫中蘊含的哲理,而不單是自然之美。從這一點出發,我以為,真正藝術價值很高的茶畫,還是南宋時期開始出現。在這里,當然要首推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關于這幅畫,不少茶人從茶藝角度進行了詳細研究,從江茶流行情況,到烹茶器具和方法都論證甚詳。但我覺得,許多研究者恰恰忽略了茶畫作為藝術作品所產生的主要作用:即對人的描繪和給觀賞者所帶來的精神鼓舞與巨大感染力。
《茗園賭市圖》是首次反映民間俗飲情況的茶畫。畫中無論老人、婦女、兒童和挑夫、販夫,都是下層勞動者。但恰恰是在這里,蘊藏著中國茶文化的最積極的精神,即飲茶并不像一些舊文人那樣看作避世消閑,而是為了和樂與奮進。《茗園賭市圖》的“賭”字與一般的賭大不相同,賭茶,是表現造茶人對自己勞動成果的自信,賭中是要相互觀摩,相互學習。宋人錢選仿劉氏之作,把這“賭”中的奧秘揭示得更清楚。
錢氏更突出了“賭茶人”,個個透著友好、微笑乃至豪爽之氣。所以,賭茶當然不像錢場賭徒個個是烏眼雞,恨不得把對方都吞下肝去。也不像酒徒賭酒,瞪著醉眼把世界都看得模糊了。在畫家的筆下,我們感到茶給人的是清醒、愉悅,有勝負的較量,有優劣競爭,有進取心,但并不是你打死我,我戳傷你。而是在斗茶中、飲茶中相互鼓舞著。我想,這正是儒家以茶游藝,寓教于樂的思想體現,也說明中國人之所以重茶德而稍抑酒興,正是熱愛平和、友好、清醒,而不喜歡過于任性和狂躁。一幅茶畫,能把茶文化的主旨和一個民族的好尚集于其中,這實在是難得的。而能突破文人茶文化的局限,從平頭百姓中尋找這一主題的體現方法則更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