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茶坊》是紫陽迄今第一部明目張膽專門為富硒茶量身定做的小說。紫陽號稱文化大縣,文藝創作歷史其實也不足百年,百年以前的紫陽文藝創作都是官樣文化,那些個作品都是在紫陽曾經任職的縣老爺喝紫陽茶時即興拋擲出來的,盡管是縣老爺的心得體會文章,但也不乏精美文字。時間一晃就是一百年,一百年以后的紫陽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盡管迄今紫陽人寫紫陽的宏篇巨摯才是個開始,或者說是才始于嘗試階段,但紫陽的作家群已經開始從淺吟低唱附庸風雅中脫離出來,開始根植腳下熱土,從地域文化中汲取養分,用筆墨大型地盡情地忘形地謳歌紫陽的新時代。
紫陽縣委宣傳部去年策劃推出了一套“紫陽文化叢書”,《大茶坊》便是其中一分子。《大茶坊》是寫紫陽茶葉種植農事活動和茶事的,整部小說圍繞劉長順和陳廷滿兩個村官的較真和盤龍鎮如何實現茶葉產業突破發展,大茶坊村只是縣鎮兩級一塊茶葉示范基地而已,而小說中的“我”,算是一個農村典型的“渾哥兒”式的人物,通過“我”敘述的狂歡,貫穿于作品的始終,吸引讀者進入它的藝術世界,給讀者的第一感覺就是好讀、暢快。
紫陽有史可記的茶葉發展史不足兩千年,如果把上古巴國時期野生茶也算進去,茶葉種植史有近四千年,悠悠幾千年的歷史,要完全記述,那是茶文化學者的事情,不是小說家的活兒,小說家只能選擇一個時間和空間段,來安排任務和情節,從這一個段面上回古望今,從這點來講,作者算是找準了下筆的落腳點。
作者寫這部小說用的時間不長,期間反復修改了多次,但我相信,作者動這個念頭是老早的,只是時機和條件的問題,一但下筆,就像沒有開關的水龍頭,嘩啦啦流個不停,一直流成一條河為止。讀小說,寫小說,放在第一位的首先是語言。《大茶坊》的語言敘述是原生化的,口語交際化的,正是這種敘述特色,追求整篇作品的味道吸引讀者讀下去,而不是看下去。小說的人物塑造雖然缺乏典型性,但可以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感覺人物的大致形象。人物塑造是古代文學家的絕活,如曹雪芹、施耐庵、羅貫中等,一句話,一件事,一個個性鮮活的人物就浮現在眼前,這點功力現在的作家就是把滿頭黑發寫成禿頂也達不到的。現在人看小說,主要是看小說好看的故事,好玩的情節,好棒的結構,不會太去在意藝術特色和內涵深度,那是評論家的事情,評論家怎么評論,讀者也不會去在意,讀者只在意小說有沒有閱讀快感。
作者在完成和出版這部小說時,正是全縣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當然也包括文化的發展,文化的發展也要以人為本為民謀利。紫陽是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富硒茶產業和民歌文化是主打品牌,茶香歌甜,飛揚奮進凱歌,《大茶坊》的出版正是時宜,也正有補時宜。《大茶坊》是作者嘗試的第一部小說,有了這個嘗試,相信作者會寫出更好的作品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