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中國人在茶的培育、制造、品飲、應用,以及對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上都獨樹一幟。“粗茶淡飯”、“清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這些俗語表明,茶以及因茶而形成的文化已經無孔不入地浸透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不僅健康,茶還和高雅有不解之緣。人們通俗的看法是“俗人喝酒,高人品茗”。品茶要平和的心境,要悠閑的時間,要清雅的環境,要復雜的程序和種種講究,在古代,這些顯然只有文人墨客能享受得到。他們甚至認為茶的精髓就是整個世界的精髓,接近“道”的境界,于是有了“茶道”。于名山古剎之巔,清冽泉水之側,享受一杯清茶——那就是神仙的感覺。無怪乎盧仝《七碗茶詩》言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飲茶不僅僅可以解渴,更重要的是使人沉靜,讓我們在現代浮躁喧囂的社會中找到一個專屬于自己心靈的家。 在那氤氳的暖香中,永遠留存著最幽靜的茶之記憶。從古至今,名人雅士無不以茶為友。
喝茶本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卻被演化成一種藝術,讓人喝出滋味來。這“滋味”不是感官得到的物質性的味,而是一種奇妙的精神體驗,那便是哲理。人們稱之為“禪味”。
人越來越忙,實在沒有閑暇去體會茶中的什么禪味了。但在緊張的生活節奏中,總還需要放松一下繃緊的神經,坐下來靜靜喝一杯茶,仍然是一項重要的生活內容。從茶藝的講究中,暫時拋開煩惱,體味閑適之樂,享受片刻的寧靜和一時的純真,得到一個好心境。正所謂“好香用以熏德,好茶用以滌煩”。即使在今天,茶中的禪意仍然存在啊。
人生如茶,品茶如人生。平凡中見滋味,苦澀里有幽香。你我有緣,品一杯清茶,為心靈找一個無染的場所。講疲憊放逐在空寂淡泊里,品味適淡寧靜的悠然心境。
“朋友似茶,淡而悠長,久而彌香”。真正的朋友,心甚平靜,情甚清淡,表面沒有熱鬧,內心充滿熱情,沒有錦上添花的敷衍,確有雪中送炭的真切,沒有朝夕相伴的肉麻,確有心心相印的實在。真正的朋友,一個輕輕的握手,一句簡短的問候,一個會心的微笑,就可以心照不宣地敞開胸懷,就可以如膠似漆地談天說地。朋友間營造的氛圍,如第一道茶那樣純潔,那樣濃郁,那樣芳香撲鼻。
茶如朋友,情濃于茶。春淡霧濃的日子,找一間干凈的茶館,瓦屋紙窗,窗內有古樸的況味,窗外是恬靜的風景,水清茶綠,瓷杯是素雅的。茶不要太多,要有花相配。花不是在瓶里,是插在壁龕上。花不要多,只要一束。不要瓣舞香烈、色鬧彩喧,只要含苞未吐、純白素凈的一束。喝茶的人也不要多,如周作人那樣,“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在眾多的茶葉茶名里,你會感受到那茶名如花名,眼花繚亂中一飽眼福地盡情在茶海浩瀚的綠色紅波里品茶聽雨。什么紅茶綠茶鐵觀音茉莉花,那名字極其優美動聽。
而品茶人古往今來,在這個屏幕內外,細咽慢飲,各自品出茶道茶情,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