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沿著茶藝軌道而與時俱進的。對茶葉的色、香、味及藝術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國茶藝的重點。
從唐代以前的夾雜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點茶法和明清時期的瀹茶法,泡茶方式是朝著自然、簡約、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茶葉的制造方法也從蒸青、壓汁、制餅發展為烘青、炒青以至搖青等方法,制造出能顯示茶葉自然形態、色澤、香味的綠茶、黃茶、白茶和青茶等產品,形成了千奇百態、異彩紛呈的茶世界。這一切隨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發展、人們品茶口味的變化而向前演進。這種變化的終極目標是越來越追求茶葉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賦予品茶以豐富的審美情趣,無疑,這是一種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應該說,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反觀日本,他們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后,發展為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們飲用的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點茶器具和方式,歷千年而不變。這是因為,引進中國飲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們是在中國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并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中被嚴格地傳承下來。比如,最早將中國宋代寺廟中的飲茶禮儀引進日本的,是對日本茶道的創立產生重大影響的南浦紹明(1235―1309).南宋開慶元年(1259),南浦紹明師從杭州凈慈寺虛堂智愚禪師。咸淳元年(1265)秋,虛堂智愚奉旨為余杭徑山寺萬壽禪寺住持,南浦紹明也跟著上山,一邊參禪,一邊學習徑山等寺院的茶禮。咸淳三年,南浦紹明回國,臨行前得到一套茶臺子。他將茶臺子連同七部中國茶典帶回了日本,一邊傳禪,一邊傳授禪院茶禮。南浦紹明回國后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其茶禮被弟子大德寺開山宗峰妙超所繼承,帶回的茶臺子等茶道器具也轉移到大德寺。大德寺的茶禮后來就傳至對日本茶道的創立有很大貢獻的一休宗純和村田珠光。由此可見,日本所傳去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佛教茶道。
不僅如此,連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規,"和、靜、清、寂"也是從中國佛門典籍中學去的。據日本學者西部文凈在《禪與茶》一書中的考證,南浦紹明帶回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是劉元甫所作的《茶堂清規》,其中的"茶道規章"和"四諦義章"兩部分被后世抄錄為《茶道經》。從《茶道經》中可知,劉元甫乃中國禪宗楊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與湖北黃梅五祖山法演(楊岐派三祖)為同門。劉元甫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禮為基礎,在五祖山開設茶禪道場,名為松濤庵,并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梢,日本的茶道四規本是來自中國五祖山的松濤庵,一直傳到千利休的手里,再次被發揚光大,成為日本茶道信徒們頂禮膜拜的最高宗旨,名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