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茶會"是創立于臺灣的一種飲茶形式,其創立者為臺灣茶文化專家蔡茶章先生等茶人。"無我茶會"提倡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平等,追求的是精神充實,探求的是生活本質,是一種茶人皆可報名參加的有意義的茶會形式。
自1990年5月在臺灣首次舉行"無我茶會"以來,"無我茶會"的形式受到廣泛贊譽,參加人數與日俱增,這種深層次的人文品味文化,愈來愈為人們認知,同時這種形式也日趨國際化。"無我茶會"有如下特點: 無尊卑之分。因座位是抽簽決定,不設貴賓席、觀禮席,但可以有圍觀的朋友,表現出無尊卑之分的精神。而且席地而坐,不但簡便,亦沒有桌椅的阻隔,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之更為坦然親切。
無報償之心。每人奉茶給左邊(或右邊)的茶侶,但喝到的茶卻來自右邊(或左邊),自己要奉茶給誰喝,或接受誰的茶,事先均不知道,也無法從自己所奉茶的人中獲得回饋,這就是無所為的奉茶法,目的在培養人們應"放淡報償之心".
無好惡之心。每人自行攜帶茶葉,種類不拘,因茶為自備,每一個人所喝到的茶可能都不一樣,如此就可以品茗、欣賞到不同的茶,而無好惡之分,希望大家以一種超然的心情品嘗每人帶來的茶葉。
無流派與地域之分。茶會中的茶具和泡茶方式皆不受拘束,但以"簡便"為原則,祛除多余的形式規范,才有足夠的心情與時間享受茶會的意境,且不易流為器物的競賽。
求精進之心。"將茶泡好"是茶道的基本精神,故事先要有足夠的練習,否則不論是將自己或別人所奉之茶泡壞了,都會造成別人或自己的困擾,而從品茗不同茶中,可以讓自己檢討自己泡得如何,而保持精進之心。如遇到泡壞了的茶,只好以寬容的心接納。
遵守公共約定。茶會之前,主辦人員會發給每人一張"公告事項",說明茶會進行的程序與時間。而茶會進行期間沒有指揮與司儀,大家依事先排定的程序進行。
培養團體默契,體現團體律動。每個人將自己所帶來的泡茶器具,各自就定位后,就各自的泡起茶來,只見大家默默的泡茶、傳遞,未見有人交談。奉茶時不要說"請喝茶",被奉茶者也不需說"謝謝",但鞠躬致意、感謝之心依然需要,如此不但表現出茶道中的空寂境界,且在禁聲中培養泡茶速度的團體默契,表現出自然協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