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泉,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人。 名士衡,他不是陶家出身,但其父深愛當時制壺名家時大彬的壺藝,并與之交往。徐友泉自小拜時大彬為師,他有著造型藝術方面的天才。他對紫砂工藝在泥色品種的豐富多彩方面有杰出的貢獻。擅作仿古銅器壺,手工精細,壺蓋與壺口能夠密不透風。他所制的長爪獸的形態,亦是仿青銅器的形制,所以特別有古拙味道,非同凡響。
徐友泉善于配合色土,其作品總是別出心裁,變化多端,『畢智窮工,移人心目』。壺作品有漢方、扁觶、蕉葉、蓮方、菱花、鵝蛋、分襠、索耳、美人睡蓮、大頂蓮一回角、六子等諸種款式。泥色應用上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等各種色調。徐友泉精研壺藝時,對壺泥色和壺式樣有著很多發明和創造。對紫砂壺藝的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
此壺也是一個傳統筋紋器造型。禾是中國古代銅器中的酒器,有三足分當鼎立,仿禾形作此砂茗壺,古色古香,給人以非常古雅的美感,質樸優雅,文氣十足。以三瓣凹凸筋紋線飾三足,器形古穆;用泥片鑲接三棱口蓋,通體貫氣;聳立三棱壺鈕,妙若天成。直筒嘴,古獸把,保持青銅器的古樸美感。壺底刻有“友泉”二字楷書款。
明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時大彬壺,延致家塾。一日,強大彬作泥牛為戲,不即從,友泉奪其壺土出門去,適見樹下眠牛將起,尚屈一足。注視捏塑,曲盡厥狀。攜以視大彬,一見驚嘆日:如子智能,異日必出吾上。因學為壺。變化式土,仿古尊罍[音lei2]諸器,配合土色所宜,畢智窮工,移人心目。予嘗博考厥制,有漢方扁觶、小云雷、提梁卣、蕉葉、蓮方、菱花、鵝蛋、分襠索耳、美人、垂蓮、大頂蓮、一回角、六子諸款。泥色有海棠紅、朱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沈香、水碧、榴皮、葵黃、閃色、梨皮諸名。種種變異,妙出心裁。然晚年恒自嘆日: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