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紫砂壺藝術以朱可心、顧景舟和蔣蓉為代表。著名老藝人還有裴石民、王寅春、吳云概、任淦庭等。他們的技藝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長。顧景舟技藝全面,喜作素式茗壺;王寅春、吳云根則以筋紋器壺為主;朱可心、蔣蓉又善制雕塑裝飾的壺;裴石民除專長制壺外,還以制作形色逼真花果小件著名;而任淦庭則以書畫陶刻稱著于時。他們除了精心創作外,還培養了數以百計的青年藝徒,使紫砂這一傳統工藝后繼有人。新一代的陶藝師不但在傳統上有所繼承,而且創造不少新穎的作品,在歷屆中外陶藝展中可窺其面目。
現代紫砂壺藝術的發展、演進,大致可分三個時期:建國初年的恢復期;六十年代的孕育期;八十年代的飛躍期。
1950年,人民政府撥專款恢復生產,對紫砂工藝采取了保留、提高、發展的方針,貫徹了經濟、適用、美觀的設計原則,進行了一系列挖掘、恢復、發展的工作。
1955年10月成立宜興蜀山紫砂陶業生產合作社,原被迫改行的老藝人都歸了隊。
六十年代“文革”期間,紫砂壺也列入封資修。“文革壺”壺底款僅鈐“中國宜興”印章,偶見作者名款。但卻為人珍視,原因是泥質優良、色澤純正,制技水準亦高,且有名人名作。
七十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擴大紫砂研究室,由朱可心、顧景舟、蔣蓉、徐秀棠、高海庚、呂堯臣、汪寅仙等組成,專門從事紫砂壺造型設計。此時,傳統名作得以肯定。
1975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宜興舉辦“陶瓷美術設計班”.1988年,顧景舟經國家輕工部批準,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并崇為“壺藝泰斗”而飲譽海內外。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海內外掀起眥砂熱的浪潮,首先是香港羅桂祥先生籌劃在亞洲第六屆藝術節舉辦“宜興陶器展”,要求展品壺底、蓋鈐制作者名款。紫砂廠挑選技術尖子建立“特藝班”,按其提供的歷史名作圖樣進行復制。1981年紫砂茗壺在此展覽中大展雄風,并開展學術講座,為羅桂祥先生百余伯紫砂藏品作鑒定,捐贈給香港市政局建立香港茶具文物館。此時,紫砂茗壺價值上升到應有的地位,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代新秀脫穎而出,成為現代紫砂壺藝的中堅力量。
紫砂茗壺經歷代藝人的創造和文士的推崇,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工藝特殊、裝飾多變、風格高雅、技藝精湛的集工藝和實用于一體的,具有民族風格的一枝奇葩。當今的紫砂茗壺,造型千姿百態,品種豐富多彩,真可謂一個洋洋大觀的壺藝世界。
紫砂茗壺的類別,如按品質可分為粗貨、細貨、特種工藝品三類。粗貨:是指價格低廉、經濟實用、而向大眾的普通商品壺。細貨:其價格有所高低,但還通稱為經濟實用的工藝美術品。特種工藝品:是指那些出于名壺藝家之手的名作,其價格得按壺藝家的成就及作品的藝術價值而論。這類壺藝術水平高,產量少,顯得更加名貴。
此文章由紫砂陶緣網提供,紫砂陶緣宜興紫砂壺門戶網站。該網站全面介紹了紫砂壺鑒別、紫砂壺名家、紫砂壺大師、紫砂壺保養、精品紫砂壺、紫砂壺價格、紫砂壺開壺、紫砂壺收藏等紫砂壺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