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器本自實用而起,在自宋而明的幾百年間多為大件生活實用器,如粗陶的煮水罐、貯水罐等。誠如朱彝尊《陶硯銘》所言:“陶之始,渾渾爾”,紫砂陶的創始階段亦是“渾渾茫!倍鴺O少裝飾的。但到了明代中期,隨著泡茶法的興起,紫砂壺藝也隨之勃興,至明中晚期,受文人藝術家影響,紫砂壺改大為小,幾成文房清玩,故而紫砂裝飾也為匠人們所重視而有了長足發展。
于琨撰《重修常州府志》說:“壺則宜興,有茶壺澄泥為之,始于供春,而時大彬、陳仲美、陳用卿、徐友泉輩踵事增華,并制為花罇、菊合、香盤、十錦杯子等物精美絕倫,四方皆爭購之!贝苏Z之意即供春始創之后,在時大彬及其弟子的努力下,紫砂壺漸趨精美,裝飾多樣。因此紫砂裝飾的日益豐富精美成為其為人所喜的重要外部原因。
《陽羨砂壺圖考》之“序”分析紫砂壺備受推崇的原因有三,其二、其三皆與裝飾有關:“名工代出,探古搜奇,或仿商周或摹漢魏,旁及花果,偶肖動物,咸匠心獨運,韻致怡人,幾案陳之,令人意遠”!皻v代文人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鐫以花卉或鈐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見巧思,書法不群,別饒韻格。”這段文字所述幾乎涵蓋了傳統紫砂裝飾的各種手法:陶刻、鈐章、雕塑(堆雕、鏤雕、浮雕)、貼花、泥繪、彩繪、彩釉、鑲嵌等等。再加上影響較小的印花、剔紅、包漆描金、絞胎、包錫、鋪砂、磨光等裝飾手法,可以看到歷代藝人在紫砂裝飾上的孜孜以求。
總體概括起來,紫砂壺裝飾風格可分為《陽羨砂壺圖考》序言所說的兩大類:一類是注重外在象形裝飾的花貨風格,多使用雕塑、貼花等手法,或彩繪彩釉,富麗堂皇;另一類則注重文化內涵,多用書畫陶刻,偶有泥繪,集詩書畫印為一體,凸顯文人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