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傳至今。據說,北宋大詩人蘇軾在江蘇宜興獨山講學時,好飲茶,為便于外出時烹茶,曾燒制過由他設計的提梁式紫砂壺,以試茶審味,后人稱它為“東坡壺”或是“提梁壺”。蘇軾詩云:“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莆粟盤龍茶”就是詩人對紫砂茶具賞識的表達。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于明代正德年間。
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制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制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為宜。優質的原料,天然的色澤,為燒制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矗;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鐘情,除了這種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地適合泡茶有關。后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目前我國的紫砂茶具,質量以產于江蘇宜興的為最,與其毗鄰的浙江長興亦有生產。經過歷代茶人的不斷創新,方非一式,圓不相同;就是人們對紫砂茶具器形的贊美。一般認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須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備方稱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