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蜀之前,古巴蜀先民主要利用的是野生茶樹,2300年前的古巴蜀人還處于原始、簡單農耕生活狀態,生產落后,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和馴養家禽、家畜,對自然界的野生動、植物有相當高的依存度。因此對茶葉的利用,時間上可能已經超過3000年,利用方式上應該比較原始。最早食用鮮葉,之后是摘下葉片曬干收藏、烹煮羹飲。
在秦滅蜀之前,茶葉的利用也僅限于巴蜀地區。盡管不能證明茶樹的種植始于何時,但是,從現存世界上關于茶葉最早記載的王褒《童約》和吳理真在蒙山種植茶樹的傳說,可以證明四川是茶樹種植和茶葉制造的起源地。到目前為止,能夠證明的最早開始人工茶樹種植的地方是四川雅州的蒙頂山。
早在西漢時期,相傳當地人吳理真在蒙山上種植茶樹。吳理真是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0年)人,由于在蒙山種植茶樹,帶動了當地茶葉生產的發展,據說至今蒙山頂上留下的七株茶樹是當年吳理真所種。到了宋代,茶葉成為與鹽、鐵一樣重要的生活物質和軍需物質,對宋代中央財政起到了重要作用。據宋代《金石苑》記載:“甘露祖師由西漢出現,吳氏之子,法名理真,自嶺表來,住蒙山植茶七株,以濟饑渴。元代京師旱,敕漲秦二相,詔求雨濟時,師入定救旱,少頃,沛澤大通。”
《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出于此。”蒙頂種植茶樹早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縣人吳理真親手將七株“靈茗之種,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這是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享有“仙茶”之譽的蒙頂茶,以它獨特的品質,精湛的制藝,娟秀的外形,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云南記》說:“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聯延數十里,在縣西南。古詩云:“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現在,吳理真種茶遺址——皇茶園、汲水澆茶的古蒙泉、結廬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著眾多旅游者前往參觀,駐足憑吊。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茶,隨著南北絲綢之路走向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