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峰”。產(chǎn)于河南大別山區(qū)的信陽市信陽縣(現(xiàn)為平橋區(qū)),因條索緊直鋒尖,茸毛顯露,又產(chǎn)于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jīng)》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
元朝,據(jù)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chǎn)東首、淺山、薄側(cè)”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chǎn)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chǎn)又一個迅速發(fā)展時期,制茶技術逐漸精湛,制茶質(zhì)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xiàn)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未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陽緝私拿統(tǒng)領、舊茶業(yè)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yè)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于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制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著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制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沖、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fā)展均具有一定規(guī)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并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后,在“瓜片”炒制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制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制法制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