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屬珠茶,產于安徽省涇縣城東70公里涌溪山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其顆粒細嫩重實,色澤墨綠瑩潤,銀毫密披。沖泡形似蘭花舒展,湯色杏黃明亮,香氣濃高鮮爽,并有特殊清香。
用于制作涌溪火青的鮮葉采自于一罕見的白茶變異品種—涌溪柳葉種茶樹。此茶常年與山花為鄰,白云作伴,故葉如碧玉、味似花香。采制工藝十八道,生產歷史五百載。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聲;色如墨玉、油潤顯毫、湯色杏黃明凈,滋味醇正回甜,質優形美,耐泡持久;沏一杯芳香滿座,呷一口潤肺沁心。實乃茶中之珍品,曾為歷朝之貢茶。
涌溪火青采摘期的一般自清明到谷雨,采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凈”。即采摘八分至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均勻,芽葉要肥壯而挺直,芽尖和葉尖要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稍向背面翻卷。涌溪柳葉種是適制涌溪火青的優良品種資源。采回的鮮葉,要嚴格揀剔,做到“十二不要”,魚葉、病蟲葉、闊葉、芽葉不并齊及節間長的葉、“半邊翹”的葉、對夾葉、老葉、團葉、破碎葉、單片葉、受凍葉、芽頭萎縮及超過長度的葉,一概不要。
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后曾斷產,1956年方恢復生產。火青的烚干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干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制造技術之精華在于炭火烚干。
飲用“涌溪火青”綠茶湯濃味美,具有明目清心,止渴解暑、利尿解毒、提神消膩之功效,對接受化療的癌癥者具有特殊的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