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李大水,1979年大學畢業,李大水就回到安溪縣從事農機工作,他笑著告訴記者:“我是當了一輩子的農機兵啊!”他經驗豐富,對安溪茶機具行業的發展了如指掌,在安溪縣,人們把他形容為安溪茶機一本通。他認為,安溪茶機具的發展經歷了起步--提升--騰飛三個階段。
近期,首屆海峽兩岸(安溪)茶機具博覽會即將亮相的消息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將業界的目光由安溪茶葉引向了安溪的茶機具行業。顯而易見,舉辦這樣的茶機具展,既需要魄力,更需要實力。安溪茶機具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發展起來的?其發展現狀如何?人們紛紛對安溪茶機具的發展歷程及現狀產生了好奇。
李大水認為,安溪茶機械業的起步階段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安溪縣的茶葉機械行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個階段,也是安溪縣茶葉機械開始步入萌芽的階段,逐漸用機械代替傳統手工加工茶葉。最初,安溪主要是生產指定型號的揉捻機,機械較為簡陋。后來,臺灣速包機、包揉機也開始進入安溪,掀起了學習改進茶機械的浪潮。茶機械的改進,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勞動效率。
從2000年開始,安溪茶機械進入提升階段。李大水表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安溪茶機械的規模逐漸擴大,從原有的24個鄉鎮農械廠、1個縣農械廠,發展到了300多家茶機械廠。”
從2008年開始,安溪縣著手開展茶葉機械廠的整頓整合工作,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和指標,對原先300多家茶葉機械廠進行一次大瘦身,整合成現在的30多家茶機械公司。
據悉,原先300多家茶機械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三無”廠家,即缺乏營業資質,缺乏專門的生產場地,缺乏品牌。“受短期利益驅動,很多小茶葉機械廠降低產品規格,盲目擴大產量,增加銷量,不合規定搞生產,導致茶葉機械質量難以保證,茶農利益受到損害。”李大水說。
300多家安溪茶機械企業經過安溪縣農機局協調、引導、啟發,最終整合而成30多家初具規模的茶葉機械企業。這些企業資格完備,即擁有法人資格、營業執照、投產鑒定證書和推廣鑒定證書等,并加入了國家農機購置補貼目錄,為安溪縣茶機械產業做強做大做出貢獻。
經過三次跨越,去年安溪茶機械在全省獲得了3000多萬農機補貼,帶動農民投入1個億,去年年產值實現1.5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