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有“清規”之說,即禪宗的僧眾所應遵守的規則。這種清規自百丈懷海禪師(唐代720—814)開始。百丈懷海是留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格言的著名高僧。他對中國禪宗寺院的建筑法、僧堂的制造法,直至僧人在僧堂集合、云水的起居動作、全部禮儀的做法都制訂了詳細的規則,這就是《百丈清規》。雖然《百丈清規》的原本已散佚,但宋代的楊億將其斷簡散章收集起來,做序成冊,留存下來,《百丈清規》的大體內容都可以在其中看到。
另外,以《百丈清規》為原本的《禪苑清規》十卷也有留存。這是宋代崇寧二年(1103),長廬的宗頤收集各方見聞,苦心之余,結集而成,是最早的清規書籍。在已失去《百丈清規》的今天,《禪苑清規》有絕對的價值,在僧侶之間也是最被珍視的。如日本曹洞宗的開山祖師道元禪師也稱《禪苑清規》為《百丈清規》,在他的著述中引用了其中的內容。
在這具有權威性的《禪苑清規》第一卷中,以“赴茶湯”為題,詳細介紹了禪茶的禮法。在第五卷、第六卷中,從所有場合的儀式禮法中列舉了堂頭煎點、僧堂內煎點法等加以說明,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儀式禮法,不只是點茶、奉茶、喝茶,禪法在其中得到充分顯現。在禪宗來說,威儀即佛法,做法即教法。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都體現著佛法的珍貴。在吃茶吃飯的做法中,可見甚深微妙的教法最大程度地得以顯露著。所以,道元禪師在《永平清規》中寫道:
“法若有性,食亦有性。法若真如,食亦真如。法若一心,食亦一心。法若菩提,食亦菩提。此法為食,食為此法。法喜禪悅,充溢其中。”
與此相同,茶也不是普通的茶,是法之茶,是充滿法喜禪悅的茶。有關茶的禪宗公案極多,其中最有名的是趙州和尚的吃茶公案。這個公案不是簡單的“吃茶去”,其中蘊含著禪宗整體的教法,在此,應領悟趙州和尚的深刻心機。
有句禪語說:“山僧活計茶三畝,漁夫一生竹一竿。”茶和禪僧之間,有一種深深的割也割不斷的關系。
茶道的天眼
珠光因師從一休禪師而開了茶道的天眼。和茶道的儀軌形式相比,學習茶人的精神因素更為重要。其結果,首先可以去掉我執,透悟本來無一物和趙州“無”字公案的真正意義,這才是學習茶道。
本來無一物,是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下來的話。慧能直截了當地顯示了禪的宗旨,是使禪宗在中國思想化的高僧。禪不是用各種手段進行的游戲,不是分別妄想的糅合物,只是如實自然而已。它沒有絲毫分別和一塵妄想,其特征就是本來無一物。所以,慧能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一想到善呀惡呀,便已經夾雜了分別,是妄想。將那妄想舍棄,心明亮如萬里無云的晴朗天空,沒有迷惑,也沒有覺悟,不是凡夫也不是圣人,由著不生一物的本來面目,觀照我們日常生活的瞬間變化。這種不攙雜分別,映入眼簾的差別世界便是“柳綠花紅”。珠光在一休處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一點。
與此相同,趙州的“無”字公案,不是有無的無,是沒有分別的絕對之無,指與本來無一物的相同之處。悟懂這一點是禪的第一義,理不清這個道理是因為一開始就沒明白這一點。
因為這個“無”字難透難解,不實參實修,執取那種心境為自己的體驗,就沒有說禪的資格。
珠光通過實修悟得了這一點,將之活用于茶道,不能不說是開了茶道心眼的茶人。
茶道的精神特性
茶道的精神特性是什么呢?是喝茶的自然方法。那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雖然說不清楚,卻于深處藏著使人覺得深刻而高雅的文化。田村珠光稱之為“謹敬清寂”,利休則稱之為“和敬清寂”。
但是,這是否由珠光最早所提倡,沒有確證。有一種說法,這是宋代的白云守端禪師(1025—1072)門下的一位叫劉元輔的人在五祖山叢林,講叢林茶禪四要諦的時候,用來說明禪茶的話。“和敬”是道德,“清寂”是宗教。“和敬”是與佛法相通的話,“清寂”是特別能感受禪味的話。
不管怎么說,茶道的精神特性不是用語言所能說明的,只有真正地打開禪之心眼,才能將其一個一個地找出。
但是,非本質地來找出其特性的話,我看大致上有“愛、如、脫、落”四個方面。雖然不是很明確,在此還是將其舉出。
第一,愛是嗜好,是熱愛的意思。第二,如是如法,是如如的意思。自然而然的事情。第三,脫是脫俗,遠離世間,斷然的清爽的事情。第四,落是著落地、究竟處、本來無一物、雖有如無,指從無可以顯現一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