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葉,在吉安府的中部和北部幾縣農村流行一種由燈歌演變而成的花鼓戲。一個戲僅有一旦、一丑、一生三個角色,故又稱“三腳班”或“三小戲”。伴奏樂器有竹木邦、小鑼和正反手胡琴各一件,演出劇目多為表現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的單頭戲和“三小戲”。
清末葉,一度在永豐、吉水、吉安盛行的宜黃戲和漢劇相繼衰落,許多宜黃戲、漢劇藝人加入花鼓戲班,使花鼓戲在唱腔、行當、角色、演奏等方面均得到充實,發展為“七唱三打”的半班,增加了青衣、正生、花臉等行當角色和嗩吶、笛子、堂鼓、鑼、鈸等樂器,并能演出整本大戲;ü膽、三腳班、半班既是同一劇種,又有一些差別,后來統稱吉安采茶戲。
吉安采茶戲的傳統劇目很豐富,分為三大類:單頭戲、三腳班戲、半班戲。吉安采茶戲的唱腔和表演具有鮮明的吉安地方特色,唱腔吸收了山歌小調的素材,粗獷、樸實、易于表現現實生活,共有曲調100余種;表演保留了燈彩的風格、詼諧、歡快,如小丑坐矮樁、走矮步,小丑走小腳步,小生耍折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