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一過,一年一度的春茶大戲又要開場了。記者近日先后咨詢了多家茶場了解到,雖然當前已經采摘了部分新茶,但幾乎全部被團購預訂一空,基本上沒有什么余量投放零售市場。另外,有關專家還認為,我市近年來茶葉質量不斷提升,加之今年地產茶采摘時間明顯提前,因此地產茶尤其是地產優質茶可能走俏今年春茶市場。
3日以來,我市甘露茶場、五峰茶場、五洲山茶場等茶葉基地陸地茶相繼開采;而早在2月22日,也就是大年初五,下蜀、趙莊、張廟、高廟等地茶場則已經陸陸續續采摘大棚新茶了。記者了解到,今年創下了鎮江春茶開采史上的最早記錄。
今年春茶開采為何如此之早?市農林局園藝技術指導站站長、高級農藝師李傳德表示,這既是茶葉生產發展的結果,也是暖冬氣候促成。近年來,我市重點引進并大面積推廣了早芽茶樹品種烏牛早,目前全市已有烏牛早茶園1000余畝,該品種一般都在3月上旬開采。我市在茶葉生產中不斷推廣立體采摘、春后修剪、大棚覆蓋、地面覆草、早施基肥、葉面追肥等技術,茶葉開采時間近年來已經逐步有所提前。而今年開采如此之早,主要還是因為罕見的暖冬氣候,如2月的平均最低溫度就達到4.8℃,茶樹生育期因此要提前20天左右,茶芽提前萌動生長;同時,不少茶場為避免倒春寒給早熟的茶葉帶來損失,積極提前組織搶采。
春茶增產難以如愿
記者從市茶葉協會了解到,日前的冷空氣使我市茶葉生產遭受不小損失,未能及時采下樹的芽頭損失50%以上,茶農每畝減收3000元左右,雖然在冷空氣來臨前部分單位已將茶枝上部能采摘的芽葉進行了搶采,但由于部分茶芽尚未達到采摘標準,再加上采茶工不足、時間緊迫等因素,損失仍無法避免。
專家同時告訴記者,由于去年秋冬季干旱少雨,我市茶園冬管無法按時進行,多數茶園等雨冬管下肥,基肥普遍比往年遲施1個月左右,加之暖冬使茶樹休眠期大大縮短,萌動明顯提前,作為春茶產量關鍵的越冬芽重量和質量都不及常年。另外,今年春節較遲,多數茶場施催芽肥都在3月份,追肥時間普遍推遲與茶樹生育期明顯提前形成較大的反差。有的茶場是下完催芽肥就開始采春茶,肥料利用效率下降;茶芽過早萌動,抗寒能力下降,而3月上旬至4月上旬是我市“晚寒”的多發季節,晚霜凍害更易發生,早芽品種茶樹受霜害威脅面積增加,因此今年春茶難以增產,特別是名特茶產量可能不如預期。
地產茶將走俏市場
李傳德還指出,近年來全國茶葉消費增長速度加快,地產茶多年來一直保持產銷兩旺的形勢。今年全球變暖,我國南方許多茶葉主產區是在春節前開采,名茶生產高峰時期恰逢春節長假,大批茶芽老在樹上不能及時采摘;而且此次低溫霜凍給浙江及蘇南等重點茶區普遍帶來較大打擊,名特茶產量將會走低,因此流入我市市場的名特茶可能將有所減少。
近年來,我市大力進行良種茶改造,地產茶產品質量已明顯提升,消費者也逐步對地產茶有了更多的認同感和偏愛;節后消費屬于“冷淡期”,春茶市場啟動明顯遲緩,而今年地產茶元宵節前后就已上市,與外地茶上市的時間差也已明顯縮小,不少茶商已經開始減少外地茶進貨,增加地產茶銷售份額。另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們片面搶早喝新茶的觀念已經逐步淡化,重質量、重品牌的茶葉消費意識正在逐步增強,普通分散加工經營的無品牌、無包裝的茶葉將越來越難以走出“賣難”窘境,品牌意識已經成為茶葉生產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