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茶就有歌,有歌就有茶”。安溪茶歌在全縣各鄉鎮均有傳唱,而以大坪、西坪、感德等產茶鄉鎮最為流行,世代相傳,婦孺能唱。
據《安溪縣志》記載,明代嘉靖年間,因倭寇作亂,原本住在山下的居民紛紛轉移到山區開墾茶園,茶歌從此在安溪各村和毗鄰的同安小坪鄉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在茶園勞作的村民一邊生產勞動,一邊即興對歌,茶歌成為消除疲勞、抒發情懷和調節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活動形式。因此,“茶歌”是地地道道的茶鄉山歌,也可稱為“褒歌”。茶歌內容包括采茶、愛情、農作、道德等主題,多以男女對唱方式進行。
安溪珍田閣茶廠皇賜鐵觀音名茶負責人介紹:由于我縣群眾均操閩南方言,用閩南方言演唱,歌詞通俗,形象鮮明,歌詞結構基本屬于“四句頭”山歌,體式為七言四句為一節,句頭的一、二句經常用比擬式寫景入手,隨后抒唱情懷,層層遞進,多數一首多節,一般押一、二、四句腳韻,也有押二、四腳韻的。韻腳多數為平聲韻。據了解,過去,茶歌是閩南茶鄉的男女談情說愛的重要形式,大坪各個鄉村就有不少因褒歌而喜結良緣的夫妻。
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流傳數百年的茶歌日漸式微,會編歌唱歌的茶農歌手越來越少。直到近年來,我縣全面提升茶業水平,同時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才使沉寂了多年的美妙山歌得以再次響徹茶山。2007——2011年,每年正月十五,在廈門同安舉辦的褒歌(山歌)比賽中,大坪代表隊屢獲佳績,多次獲得團體一等獎,高元正、張成安、張水池、張清峰等歌手名列前茅。2012年,大坪將主辦褒歌(山歌)比賽,并邀請同安歌手參賽。
大坪鄉鄉長李華民介紹,正在建設的大自然茶業莊園,設有山歌對歌臺。他表示,數百年來茶鄉男女在茶園對歌的熱鬧場景,將重現大坪各個鄉村。
舊瓶新酒唱響時代新風尚
“茶鄉有個女茶師,俏麗動人賽西施,茶樹下生,茶園里長,生來就是個茶癡……”這首獲得第十三屆中國人口文化獎的茶歌,是由縣人口計生、宣傳文化部門聯合組織創作的,如今已在茶鄉大地廣泛傳唱。
據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縣宣傳文化部門注重加大對民間茶歌的發掘、搜集和整理力度,增添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勤勞致富、誠信待人和少生優生等新時期內容,創作了一批膾炙人口、清新宜人的新茶歌,為茶鄉群眾所傳唱。值得一提的是,大坪、福田、感德等產茶鄉鎮還專門成立了“茶歌隊”,積極舉辦、參與茶歌演唱、茶歌比賽等活動。
與此同時,每年國慶或五一期間,縣旅游部門還特意在鳳山風景旅游區、大坪迎仙埔生態觀光茶園等風景旅游區,整合推出全新的茶歌茶舞、茶藝表演、自助品茗等活動,讓游客們在獨特的安溪茶歌中,完成了一次愉快的茶鄉之旅。
據了解,至今,大坪、福田、感德等鄉鎮,在傳統的茶農婚禮上,還普遍流傳著“請茶歌”,俗稱“四句”。過去的“四句”多以早生貴子、兒孫成群、多生兒子為內容。現在,在縣人口計生、宣傳文化部門的引導下,舊茶歌換上新內容:“要喝新娘茶,茶水紅牙牙,計劃生育不能忘,一對夫妻最好只生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