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采茶戲中以一個茶郎的故事為軸,形成各個小段戲出,主要有上山采茶、送郎、糴酒、茶郎回家等幾出;其余像桃花過渡、十送金釵、拋采茶、扛茶等幾出則是另外再由茶郎的故事衍生而來,如扛茶則是糴酒再發展出來的,另外像病子、問卜、公背婆、開金扇、初一朝、鬧五更、苦力娘等則是以這種情節發展模式另外而成。
三腳采茶戲是客家地區最為人熟悉的小戲,另外尚有其它的小戲,如相褒戲和拋采茶;三腳采茶戲的形式由大陸傳過來,因所有故事場景都僅由二旦一丑呈現,故名“三腳”,在臺灣所演出的戲碼,多離不開“張三郎賣茶”的故事情節,因為劇情涉及采茶、賣茶,因此習慣稱之“三腳采茶”。
最初三腳采茶班的成員完全是男性,每個不到十人的小團體,在北部客家地區游走于各個客家鄉民聚落,不搭戲臺,不備砌末,在曠地廣場里賣藝賺取賞錢,跑江湖,稱為“落地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