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茶館兒是一種市民氣很重的茶文化形式,和文人雅士的“茶藝”、“茶道”之類自然有別。那“茶藝”、“茶道”說起來簡直太高深了,不說是“不食人間煙火”吧,起碼也得清心寡欲才能得其道,這樣的境界咱北京的老少爺們再算上后來給解放的“半邊天”們可是夠不著的。要說北京的老茶館兒可清靜不了,整天是熙攘攘、鬧哄哄的,這大概是和北京人愛侃山的毛病分不開茶館、《茶館》、“北京人”。
在清末民初,北京的茶館遍及街頭巷尾。而同時,在法國巴黎,流行的則是咖啡館——藝術家們甚至在館里舉辦畫展、沙龍。可見不管哪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休閑方式。老舍是最關注茶館的,因為茶館里聚集的都是他感興趣的人——不僅對他們的話題感興趣,更對他們的命運感興趣。他寫過一部叫《茶館》的話劇。直到今天(半個世紀以后)人藝還經常重演經典——據說演員已換到第五撥了。只是看《茶館》的人(包括演《茶館》的人),都是未曾身臨其境泡過茶的人,想象不出茶館昔日的輝煌。他們對于《茶館》很熟悉(甚至背得出人物表),對于真正的茶館又很陌生。現代青年,更偏愛去三里屯泡酒吧,更癡迷于歐風美雨。
老舍的《茶館》,是在為那個時代的北京立傳啊,為那個時代的北京人樹碑啊。為感謝他的一片苦心,前門一帶特意開了家老舍茶館,模仿舊時代的風格——偶爾還會有一段京劇演唱之類的節目。慕名而來的顧客,不知究竟為了喝茶呢,還是為了懷念老舍——那已不存在的主人?有人把它當作北京城里的老舍紀念館——只不過選擇了另一種形式罷了。點一壺茶,相當于買一張門票了,便跨進了時光的隧道,便看見了老舍的影子。老舍茶館里的茶,比酒還要醉人,五味俱全。這是用幾十年的光陰浸泡的——老舍已經殉難35年了。但只要茶館還在開辦、還有人光顧,便證明老舍仍然活著,仍然活在北京城的記憶里。一位永遠活著的死者。
前門的大碗茶鼎鼎有名。駱駝祥子喝的就是這種茶。用碗而非用杯喝茶,也算是老北京百姓生活的一大特色。大碗茶,何其慷慨、豁達、樸素的名稱。我剛移居北京時,大碗茶只賣三毛錢一碗(而一瓶二鍋頭也只賣兩塊錢),如今都已經漲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