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壺,讓別人去說吧!”單智輝這樣形容自己做壺時的心理狀態。他的作品也正是體現了這樣一種心態——或夸張,或內斂,或嫻靜,或張揚,淋漓盡致地展現著作者豐富的藝術個性。調侃自己年已“四張兒”的單智輝,其實無論是作品風格還是創作思路都體現出一種年輕而蓬勃的想像力。
丁蜀鎮土生土長的單智輝,生命中從來沒有離開過紫砂。小的時候,他把紫砂當玩具,“手槍” 、“坦克” 、 “驅逐艦”也曾在他手中捏塑出來。1992年江蘇化工學院畢業后,時年22歲的單智輝憑著對家鄉的熱愛,就開始學習基本功和成型工藝。學習傳統紫砂技藝,對于單智輝來說,有兩個不一般。第一個不一般,是“自學成才”。他沒有師傅,跟著做壺的朋友學習打泥片、打泥條、拍身筒等,全憑認真鉆研。第二個不一般,是“以壺養壺”。那個時候沒有收入,生存條件比較艱苦,單智輝一邊打零工,一邊學習。曾經修500個壺“的子”,掙1500元生活費,然后繼續刻苦學習。即使他最困難的時候,也總是沉下心來,研究自己喜歡的東西,并對未來充滿信心。
單智輝的作品以光器為主,兼以創新的花器、異型和雜件。無論是哪種作品,他都敢想、敢做,總有“新意思”在里面。
“擎天一柱”很有挑戰性,該壺高與寬的比例本身已與平常紫砂壺相差較大,單智輝還特意為它加上了銅提梁,使得整個壺更加“高聳”,確有鶴立雞群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