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茶碗,出土于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通體為五瓣葵口圈足狀,高9.4厘米, 口徑21.4厘米,深7.0厘米,足高2.1厘米, 底徑9.9厘米,腹斜下收,素面無花紋,既有造型活潑之感,又不乏典雅大方之美,打破了唐初及其以前茶碗造型平板的格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茶碗在供藏時,因用印有簪花仕女圖案的紙包裝,至今其圖案印痕還在碗壁留有痕跡,為茶碗增添了姿色。
法門寺,塔下地宮秘色瓷茶碗的出土,揭開了歷史上只聞其名,不見其物的秘色瓷茶具之跡。據查,秘色瓷茶具,最先是根據宋人的解釋而提 出來的,在五代十國時,割據江、浙一帶的吳越國錢氏,曾下令當時燒制青瓷質量最上乘的越窯,生產供皇宮使用的器物,地方庶民不得使用,獨尊于世,以示皇威。于是,這一青瓷器,被稱之為“秘色瓷”。
由于秘色瓷茶具由朝廷命官員嚴密監制,因此,民間實屬難覓,連它的釉料配方、燒制工藝等外界也不得而知。現代,有人根據杭州及其近鄰臨安等地相繼發掘的錢氏墓地中出土的瓷器,推斷可能為秘色瓷。而這次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僖宗供奉的秘色茶具,終于揭開了帶有神秘色彩的秘色瓷茶具之跡;同時,還將原來推測最早始于五代十國的秘色瓷茶具,提早至唐代中期或更早。所以,秘色瓷茶具的發現,為中國的茶文化又增添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