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黃芽在唐朝即負盛名,明代被列為貢品,清朝更定為內用,清末民初作為貢茶忽然絕跡。霍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古籍測之當始于秦漢,如華佗《食論》中有:“苦荼久食、益思意”。“華佗,三國譙人,譙即今亳縣、距霍山不遠、可證。但尚未見到確切的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文字的當推陸羽《茶經八之出》(書成于758年左右):“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原注盛唐縣生霍山者與衡山同也)稍后李肇《唐國史補》(書成于806~858年為翰林學士時作):“風俗貴茶,茶之名品亦眾……壽州有霍山黃芽。”此時方見霍山黃芽的名號。蓋霍山初曰盛唐縣屬壽州,后改霍山、劃歸六安,故所謂壽州黃芽實乃產自霍山。又據《冊府元龜》(宋王欽若、楊億等撰、書成于1005年)“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二月詔壽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內之茶園。”可見當時霍山茶園之多、地位之重。
唐時茶葉雖然餅茶、散茶與末茶并存,甚至還有炒青的出現,如劉禹錫(772—843年)的《西山蘭若試茶歌》:“自傍芳叢摘鷹咀,斯須炒來滿室香。”但這僅是極少數或偶爾為之,仍是以餅茶為主的。霍山黃芽當亦系此種蒸青餅茶。楊華的《膳夫經手錄》(書成于858年)中有:“壽州霍山小團”之語可證。餅茶又叫團茶、片茶。據唐《食貨志》:“貞元(785—804年)江淮茶為大模一斤到五十兩”,所謂“霍山小團”當系指此斤把重的小餅茶。餅茶制法、陸羽《茶經》記述是:“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霍山黃芽之制法當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