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黃芽源于唐朝之前。唐中李肇《唐國史補》把壽州霍山黃芽列為十四品目貢品名茶之一。霍山黃芽唐時為餅茶,唐楊曄《膳夫經手金錄》載:“有壽州霍山小團,此可能仿造小片龍芽作為貢品,其數甚微,古稱霍山黃芽乃取一旗一槍,古人描述其狀如甲片,葉軟如蟬翼是未經壓制之散茶也。”
《史記》稱: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六霍舊壽春故也。一曰仙芽,又稱壽州霍山黃芽。六安州小峴春,皆茶之極品,明朝始入貢。自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州縣縣貢。縣戶采辦者例應匯州總進。
六安州歲貢芽茶二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兩。自明弘治七年分設霍山縣后,隨定額分辦,州辦茶二十五袋,縣辦茶一百七十五袋。
國朝因之,至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辦一百袋,州承辦三十七袋,計六十四斤十二兩,縣承辦二百六十三袋,計四百六十斤四兩。每年州備價發縣代買一色芽茶。
今天下產茶處不下數百,致貢者僅十余處,而明朝上供專用六安,其余悉以市焉。每歲上供,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補其乏。州額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清順治十七年《霍山縣志·貢茶》。